本文依据温泉、地震、构造、岩浆岩分布及其热破裂实验结果,论述了闽粤地区热场特点,讨论断块活动与热震关系。研究表明,燕山运动以来,断块分异作用强烈,与地壳深部二次重要热幕活动(距今90—120百万年及157—165百万年)密切相关。现代热场主要是中生代热幕活动继续发展的结果。分析发现,闽粤构造活动在新生代,其岩浆活动的前峰明显减退。但却存在自北东往西南冷热交替的块断热震耗散结构特征。断块活动性越强,热震效应越显著,同时呈现从内陆向台湾渐次增强特点。剖折闽南—粤北断块的热震能量耗散比率,表明每一断块具有特定的耗散结构。这是地壳下部与上地幔进行能量传递、转换过程的渠道。它主要取决于上地幔热流及向横不均匀性。热震能流约占地表大地热流2%±。本文根据等效原理,探讨构造力和热应力对板内地震孕育及破裂机制联合作用问题。提出“菱形”断块的周边的深断层端点、拐点是易于热破裂有利场所,并可能存在曼森—科芬效应导致深部岩石热疲劳和弹性破裂——发生地震。说明研究热震效应是具有理论和实用价值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