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过程中D-二聚体的变化

被引:9
作者
田明夏 [1 ]
李娜 [1 ]
王豪夫 [1 ]
王曰伟 [1 ]
黄晔 [2 ]
机构
[1]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2] 青岛市市南区人民医院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病理生理学;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物/代谢; 腿; @D-二聚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43 [血管疾病];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01 ;
摘要
目的:研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规律。方法:用乳胶凝集法(tinaquant法)测定2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治疗前、治疗后第1~3天、10天、2周)的D-二聚体含量,同时测量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结果: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显著性升高,峰值出现时间平均为2.1d。治疗后10d,D-二聚体下降至溶栓前水平,治疗后2周D-二聚体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治疗后患肢周径的持续下降,D-二聚体呈现先高后低的变化规律。结论:D-二聚体是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疗效评价的有效指标。
引用
收藏
页码:181 / 183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D-二聚体的检测与临床意义 [J].
李丽娜 ;
王晓宁 ;
熊红梅 ;
杨术真 .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01, (01) :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