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白背飞虱前期迁入虫源分析

被引:12
作者
沈慧梅 [1 ,2 ]
孔丽萍 [3 ]
章霜红 [4 ]
张孝羲 [1 ]
翟保平 [1 ]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昆虫学系农业部作物病虫监测与防控重点开放实验室
[2] 云南省农科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3] 福建省植保植检站
[4]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植保站
关键词
白背飞虱; 迁飞; 灯下虫量; 虫源; 轨迹分析;
D O I
10.16380/j.kcxb.2011.06.008
中图分类号
S435.112.3 [];
学科分类号
090401 ; 090402 ;
摘要
近年来,福建省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危害严重,尤其2007年,全省早稻白背飞虱特大发生,迁入峰不但比常年偏早,且虫量异常偏多。本文利用由美国国家大气与海洋局与澳大利亚国家气象局共同开发研制的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模型HYSPLIT,和气象图形分析显示软件GrADS对2007-2010年4-5月福建省白背飞虱早期主要迁入峰次进行了轨迹模拟,并对2007年5月份的主要迁入过程进行了天气学背景分析。结果显示:(1)福建省白背飞虱早期迁入虫源主要来自广东、海南省,台湾省、菲律宾仅在个别年份提供少量虫源,非主要虫源地;(2)低空急流与持续降水的配合是导致2007年白背飞虱集中降落的直接原因。2007年5月稻飞虱迁入同期,福建850hPa上空低空急流频繁,5月份西太平洋副高比往年偏西、偏强,且北跳推迟,使得华南地面准静止锋形成,雨季延长;(3)2007年广东、海南3月底至4月初的1代成虫迁入种群较多造成的田间2代白背飞虱虫源基数的增加是造成2007年福建白背飞虱迁入量增加的最根本原因。福建白背飞虱的主迁入虫量取决于两广早期田间虫源基数的多寡,在副高偏强、雨水较多年份,提前对两广、海南地区田间稻飞虱发生情况进行了解将有助于福建稻飞虱的预防与治理。
引用
收藏
页码:701 / 713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2007年广西稻飞虱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J].
黄成宇 ;
王华生 ;
林作晓 .
广西植保, 2007, (S1) :58-61
[2]   白背飞虱的再迁飞能力 [J].
汪远昆 ;
翟保平 .
昆虫学报, 2004, (04) :467-473
[3]   褐飞虱的再迁飞能力 [J].
封传红 ;
翟保平 ;
张孝羲 .
中国水稻科学, 2001, (02) :46-51
[4]   福建褐稻虱迁飞降落大气环流类型研究 [J].
蔡文华 ;
林添忠 ;
吴美英 .
植物保护学报, 1998, (04) :325-329
[5]   昆虫迁飞行为的参数化Ⅱ.模式与检验 [J].
翟保平 ;
张孝羲 .
生态学报, 1997, (02) :80-89
[6]   昆虫迁飞行为的参数化Ⅰ.行为分析 [J].
翟保平 ;
张孝羲 ;
程遐年 .
生态学报, 1997, (01) :9-19
[7]   白背飞虱飞行能力的研究 [J].
张建新 ;
张孝义 ;
罗卫华 .
昆虫知识, 1992, (02) :65-69
[8]   福建水稻白背飞虱生活史及在杂草寄主上的特性 [J].
罗肖南 ;
卓文禧 .
植物保护学报, 1986, (01) :9-16
[9]   白背飞虱飞翔活动的研究 [J].
刘芹轩 ;
张桂芬 .
昆虫知识, 1984, (06) :241-243
[10]   褐飞虱的飞翔能力 [J].
陈若篪 ;
吴家荣 ;
祝树德 ;
张建新 .
昆虫学报, 1984, (02) :1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