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9 条
华北地区夏季高温闷热天气特征的分析
被引:46
作者:
卫捷
孙建华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高温闷热;
大气环流;
大陆高压;
副热带高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2.4 [季节性气候];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依照日最高温度(Tmax)超过35℃为高温天气、最低温度(Tmin)超过25℃为闷热天气的定义,首先,讨论20世纪50年代以后华北地区夏季高温和闷热天气的变化特点及其大气环流的统计特征,并将高温、闷热天气分为高温、高温并闷热以及闷热这3类过程。之后,挑选1999和2002年夏季发生的3类过程进行个例分析。60年代,夏季亚洲中高纬500 hPa高度场在乌拉尔山、贝加尔湖及鄂霍茨克海地区分别出现长波槽、脊及槽的环流占优势,华北地区易受大陆高压脊的控制,出现了高温但不闷热天气的一个高峰。90年代,夏季亚洲中高纬地区,再次出现类似60年代的环流,而且,盛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可以向北扩展到华北东部地区。华北地区受大陆高压脊、西太平洋副高或两者共同影响,出现高温闷热天气并重的峰值时段。华北地区夏季出现的3类高温天气过程,亚洲中高纬度的大气环流在空间分布、垂直结构以及湿度和大气稳定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最后,利用反映温度、湿度及风速大小等气象要素对人体影响的体感温度,分析了这些要素对高温闷热天气的综合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453 / 463
页数:11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