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滞留池水质效应的模拟试验

被引:17
作者
潘国艳 [1 ]
夏军 [1 ,2 ]
张翔 [1 ]
王红萍 [3 ]
刘恩民 [2 ]
机构
[1] 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3]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生物滞留池; 水质效应; 污染物浓度; 污染物总量; 非点源污染; 都市雨水管理;
D O I
10.15983/j.cnki.jsnu.2012.06.013
中图分类号
X505 [环境污染防治方法与设备];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模拟20场径流过程,对生物滞留池的水质过程进行了试验监测.结果显示:滞留池对总氮的平均去除效率为17.63%,对总磷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平均去除效率分别为70.51%、58.84%;对污染物总量的降低效率大于浓度的消减率,对总磷和COD总量的消减率达到60%以上,对总氮量的去除效率达到28.20%;草皮和小叶黄杨对总氮量、总磷量和COD的去除率接近.试验表明生物滞留池系统是控制雨水径流引起的城市非点源污染的较好工程措施.
引用
收藏
页码:97 / 10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 [1] 城市降雨径流污染初始冲刷效应对BMPs选择的启示
    刘勇华
    高超
    王登峰
    汪磊
    [J]. 水资源保护, 2009, 25 (06) : 29 - 32
  • [2] 城市初期雨水径流治理现状及对策
    蒋海涛
    丁丹丹
    韩润平
    [J]. 水资源保护, 2009, 25 (03) : 33 - 36
  • [3] 城市降雨屋面、路面径流水文水质特征研究
    董欣
    杜鹏飞
    李志一
    喻峥嵘
    王锐
    黄金良
    [J]. 环境科学, 2008, (03) : 607 - 612
  • [4] 城市雨水资源化的实例分析
    刘琳琳
    何俊仕
    [J]. 水资源保护, 2007, (06) : 52 - 55+65
  • [5] 北京城区不同下垫面的雨水径流水质比较
    侯立柱
    丁跃元
    冯绍元
    张书函
    陈建刚
    廖日红
    [J]. 中国给水排水, 2006, (23) : 35 - 38
  • [6] 城市不同下垫面的降雨径流污染
    任玉芬
    王效科
    韩冰
    欧阳志云
    苗鸿
    [J]. 生态学报, 2005, (12) : 3225 - 3230
  • [7] 湖泊暴雨径流水质模拟研究
    杨具瑞
    方铎
    [J]. 环境科学学报, 1999, (01) : 39 - 43
  • [8] Review of Bioretention System Research and Desig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 . Audrey Roy-Poirier,Pascale Champagne,Yves Filion.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 2010 (9)
  • [9] Field Study of the Ability of Two Grassed Bioretention Cells to Reduce Storm-Water Runoff Pollution
    Passeport, Elodie
    Hunt, William F.
    Line, Daniel E.
    Smith, Ryan A.
    Brown, Robert A.
    [J]. 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2009, 135 (04) : 505 - 510
  • [10] Impacts of urbanization on stream habitat and fish across multiple spatial scales
    Wang, LZ
    Lyons, J
    Kanehl, P
    [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1, 28 (02) : 255 -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