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侵害公共利益维度下的“英烈条款”——《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五条的理解与适用

被引:19
作者
罗斌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传播侵害; 英雄烈士; 英雄烈士保护法; 人格利益; 公益诉讼;
D O I
10.16524/j.45-1002.2018.01.035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我国死者人格利益保护制度的演进大致可分三个阶段:批复性司法解释→规范性司法解释→法律——其与传播侵害密不可分,且公共利益的地位在演进中愈发突出。从立法背景、条文内容及民法平等原则考虑,"英烈条款"的核心目的是维护媒体传播所侵害的社会公共利益。据此,该条款所列举的保护客体是穷尽式的;保护对象为已经牺牲、其人格利益已转化为社会公共利益的英雄烈士等;请求权行使主体应为公益诉讼机构,且不以英烈近亲属是否提起诉讼为根据。
引用
收藏
页码:84 / 9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2]   《民法总则》中部分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J].
杨立新 .
法学, 2017, (05) :50-59
[3]   我国新闻传播诽谤诉讼的历史演进——基于证明责任分配角度的研究 [J].
罗斌 ;
宋素红 .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7, 24 (01) :47-67+127
[4]   从“新闻侵权”到“媒介侵权” [J].
魏永征 .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4, 21 (02) :5-21+126
[5]   论公共利益的法律界定——从要素解释的路径 [J].
胡鸿高 .
中国法学, 2008, (04) :56-67
[6]   死者肖像权的保护及其法律适用 [J].
亓培冰 .
人民司法, 2000, (05) :22-24
[7]   谁来对历史负责?──“潘汉年传记”引发袁殊名誉权诉讼案 [J].
孙耀军 .
中国律师, 1998, (07) :30-32
[8]   我对袁殊名誉权案的几点看法 [J].
朱元涛 .
中国律师, 1998, (07) :33-33
[10]  
如何理解英雄烈士人格利益民法保护制度[N]. 迟方旭.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7 (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