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堡油田砂质辫状河储集层构型与剩余油分布

被引:63
作者
李顺明 [1 ,2 ]
宋新民 [1 ,2 ]
蒋有伟 [1 ,2 ]
刘浪 [1 ,2 ]
陈能学 [3 ]
孙景民 [1 ,2 ]
李本维 [3 ]
机构
[1] 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3] 不详
关键词
砂质辫状河; 单砂层; 单河道规模; 储集层构型; 优势渗流通道; 剩余油分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洪泛期沉积的泥岩作为标志层,应用精细成因地层对比方法建立南堡凹陷高尚堡油田新近系馆陶组下段辫状河单砂层成因地层格架。将辫状河地质露头及室内沉积模拟实验成果作为模式指导,通过辫状河单河道识别、地质统计学规律和生产监测资料分析,确定该区辫状河单河道宽140~560 m。根据岩相组合类型及其顶底界面特征,识别出河道充填、顺流增生、砂质底形、砂席和溢岸细粒等5类辫状河储集层构型单元。河道充填构型单元发育和优势渗流通道导致河道充填构型单元形成底水水锥型水淹,剩余油分布在油井间且丰度高。顺流增生单元纵向渗透率级差小,水淹均匀,剩余油呈薄层状低丰度分布在油井间。图8表3参20
引用
收藏
页码:474 / 48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动态物源”控砂模式 [J].
赖维成 ;
宋章强 ;
周心怀 ;
徐长贵 ;
李建平 ;
王晓刚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 37 (06) :763-768
[2]   东濮凹陷裂缝性砂岩油气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J].
赵良金 ;
杨广林 ;
王瑞飞 ;
黄新文 ;
李新军 ;
安红梅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 37 (02) :196-202
[3]   三维地质建模与地震反演结合预测含油单砂体 [J].
吴键 ;
李凡华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9, 36 (05) :623-627
[4]   正韵律厚油层优势渗流通道的形成条件和时机 [J].
杨勇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8, (03) :105-107+118
[5]   相控旋回高精度成因地层对比方法及应用 [J].
李顺明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8, (01) :22-25+112
[6]   陆相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中洪泛面特征研究 [J].
高志勇 ;
郑荣才 ;
罗平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1) :47-56
[7]  
孤东油田高含水期井间大孔道特征研究[J]. 王学忠.中国西部油气地质. 2006(01)
[8]  
孤东油田高含水期井间大孔道特征研究[J]. 王学忠.中国西部油气地质. 2006 (01)
[9]   碎屑岩系的八大沉积作用与其油气储层表征 [J].
于兴河 ;
陈永峤 .
石油实验地质, 2004, (06) :517-524
[10]   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建立沉积相和储层规模的等时地层格架 [J].
林畅松 ;
刘景彦 ;
刘丽军 ;
张韬 ;
李喜臣 .
现代地质, 2002, (03) :276-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