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增温和施氮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有效氮和微生物特性的短期影响

被引:28
作者
陈智 [1 ,2 ]
尹华军 [1 ]
卫云燕 [1 ]
刘庆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有效氮; 微生物生物量; 施氮; 亚高山针叶林; 增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4 [森林土壤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开展亚高山针叶林典型林地土壤有效氮和微生物特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亚高山针叶林生态系统C、N的源/汇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红外辐射加热器模拟增温结合外施氮肥的方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下土壤化学特性、有效氮含量以及微生物生物量对夜间增温和施氮的短期响应。结果表明:在模拟增温试验期间(2009年4月–2010年4月),空气平均温度和5cm土壤平均温度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93和4.19℃,增温幅度分别以夏季和冬季最为显著。增温对土壤pH值、有机碳、全氮和微生物生物量无显著影响。增温在试验前期降低了土壤NH4+-N含量,增加了NO3–-N含量,其影响程度随着增温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施氮显著增加了有效氮和微生物生物量氮,降低了土壤pH值,使土壤表现出明显的酸化现象。与单独的增温和施氮处理相比,增温和施氮联合处理对林下土壤的有效氮和微生物特性有显著的交互作用,显著增加了土壤的有机碳、有效氮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并导致土壤进一步酸化。结果说明,川西亚高山针叶林的土壤有效氮和微生物特性对土壤氮素状况的变化反应敏感,而林下土壤有效氮和微生物特性对单独的温度升高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但更对增温和施氮双因素结合处理反应敏感且表现出不同的响应方式。因此,该区域在未来全球变化下的氮沉降状况及气候变化的多因素协同效应值得长期深入的探讨。
引用
收藏
页码:1254 / 1264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长白山原始林和次生林土壤有效氮含量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J].
胡艳玲 ;
韩士杰 ;
李雪峰 ;
赵玉涛 ;
李东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9, 37 (05) :36-38+42
[2]   亚高山针叶林土壤有机层有效氮动态及其对外源C、N增加的响应 [J].
邓仁菊 ;
杨万勤 ;
胡建利 ;
冯瑞芳 .
生态学报, 2009, 29 (05) :2716-2724
[3]   模拟增温对川西亚高山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呼吸的影响 [J].
潘新丽 ;
林波 ;
刘庆 .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08) :1637-1643
[4]   森林土壤有机层生化特性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进展 [J].
冯瑞芳 ;
杨万勤 ;
张健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6, (05) :734-739
[5]   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土壤酸度与土壤养分的季节动态 [J].
刘艳 ;
周国逸 ;
褚国伟 ;
刘菊秀 ;
张倩媚 .
生态环境, 2005, (01) :81-85
[6]   森林土壤氮素可利用性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J].
苏波 ;
韩兴国 ;
渠春梅 ;
李贵才 .
生态学杂志, 2002, (02) :40-46
[7]   鼎湖山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动态研究 [J].
莫江明 ;
郁梦德 ;
孔国辉 .
植物生态学报, 1997, (04) :40-42+44-46
[8]  
亚高山针叶林生态学研究[M]. 四川大学出版社 , 刘庆主编, 2002
[9]  
Effects of diurnal warming on soil respiration are not equal to the summed effects of day and night warming in a temperate steppe[J] . Xia J.,Han Y.,Zhang Z.,Zhang Z.,Wan S..Biogeosciences . 2009 (57)
[10]  
Appropriate experimental ecosystem warming methods by ecosystem, objective, and practicality[J] . Emma L. Aronson,Steven G. McNulty.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 2009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