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分蘖变化动态与内源激素关系的研究

被引:51
作者
李春喜
赵广才
代西梅
姜丽娜
尚玉磊
机构
[1] 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新乡
[2] 不详
[3]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北京
关键词
小麦; 分蘖; 吲哚乙酸; 玉米素核苷和玉米素(ZR+Z);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用 EL ISA方法研究了具有不同分蘖特性的 6个品种和 6个种植密度条件下小麦分蘖动态与内源吲哚乙酸 ( IAA)及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玉米素核苷 ( ZR)和玉米素 ( Z)的关系。结果表明 ,不同品种间及同一品种不同种植密度间小麦分蘖节 IAA、 ( ZR+Z)含量有显著差异 ,且内源 IAA、 ( ZR+Z)的含量 ,尤其是二者间的比值与分蘖数的多少有密切关系。分蘖力强的品种冬前 IAA/ ( ZR+Z)比值显著低于分蘖力弱的品种。种植密度越小 ,其 IAA/ ( ZR+Z)值越低 ,单株分蘖数越高 ;反之 ,种植密度越大 ,其 IAA/ ( ZR+Z)值越高 ,单株分蘖数越低
引用
收藏
页码:963 / 96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冬小麦分蘖发生过程中内源激素作用的研究 [J].
梁振兴 ;
马兴林 .
作物学报, 1998, (06) :788-792
[2]   冬小麦分蘖衰亡过程中内源激素作用的研究 [J].
马兴林 ;
梁振兴 .
作物学报, 1997, (02) :200-207
[3]   吲哚-3-乙酸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的建立 [J].
张军 ;
韩碧文 ;
吴锜 ;
何钟佩 .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1, (S1) :139-144
[4]   小麦高产工程——小麦器官建成及其控制 [J].
梅楠 .
新疆农垦科技, 1980, (S1) :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