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气能见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34
作者
侯灵 [1 ]
安俊琳 [2 ]
朱彬 [2 ]
机构
[1] 广东省气象信息中心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能见度趋势; 气象要素; 大气污染物; 相关系数;
D O I
10.13878/j.cnki.dqkxxb.2014.01.010
中图分类号
P427.2 [能见度、浑浊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累积百分率法、Ridit中值分析法、"非常好"能见度出现频率法以及平均能见度年际和季节变化法,对1980—2005年南京大气能见度年际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发现1980—1984年能见度呈上升趋势,1985年以后则在波动中呈明显下降趋势。26 a中,日均大气能见度最小值为0.55 km,最大值为29.25 km,平均值为8.59 km。大气能见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一日之中,14时最好,08时最差;一年之中,冬季能见度最低,夏季最高。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与风速呈正相关,与温度和气压的相关性相对较小。PM10是影响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的首要污染物,通过对能见度与PM10平均质量浓度进行曲线拟合发现,二者呈负相关,复相关系数在秋季最高,夏季最低。由统计预报方程可知,空气污染和气象条件协同作用对能见度的影响在春季、秋季、冬季较为明显,夏季则相对较差。
引用
收藏
页码:91 / 9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广州市大气能见度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J].
沈家芬 ;
冯建军 ;
谢利 ;
林燕 ;
莫测辉 .
生态环境, 2007, (04) :1199-1204
[2]  
冬季广州大气能见度影响因子分析.[J].陶俊;谢文彰;许振成;彭晓春;.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7, 01
[3]  
冬季广州大气能见度影响因子分析.[J].陶俊;谢文彰;许振成;彭晓春;.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7, 01
[4]   北京夏季高温高湿和降水过程对大气颗粒物谱分布的影响 [J].
胡敏 ;
刘尚 ;
吴志军 ;
张静 ;
赵云良 ;
Birgit Wehner ;
Alfred Wiedensohler .
环境科学, 2006, (11) :2293-2298
[5]   河北省1960~2002年城市大气能见度的变化趋势 [J].
范引琪 ;
李二杰 ;
范增禄 .
大气科学, 2005, (04) :526-535
[6]   杭州城市大气消光系数和能见度的影响因子研究 [J].
徐鹏炜 ;
谭湘萍 ;
蔡菊珍 ;
刘劲松 .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5, (06) :410-413
[7]   北京市能见度下降与颗粒物污染的关系 [J].
宋宇 ;
唐孝炎 ;
方晨 ;
张远航 ;
胡敏 ;
曾立民 ;
李成才 ;
毛节泰 ;
MICHAEL BERGIN .
环境科学学报, 2003, (04) :468-471
[8]   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统计分析 [J].
王淑英 ;
张小玲 ;
徐晓峰 .
气象科技, 2003, (02) :109-114
[9]   北京地区低能见度的气候特征及影响因素 [J].
王淑英 ;
徐晓峰 .
气象科技, 2001, (04) :23-26
[10]  
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方法.[M].黄嘉佑编著;.气象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