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经济分析

被引:7
作者
李红升
机构
[1] 国家信息中心发展研究部北京市
关键词
区位; 高技术产业; 中关村科技园区;
D O I
10.19581/j.cnki.ciejournal.2003.07.004
中图分类号
F276.44 [高新技术企业];
学科分类号
1202 ; 120202 ;
摘要
本文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例,分析了区位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关系。从中关村的发展史看,由于区位因素的影响,中关村以贸易起步并被锁定在贸易和商业导向这一路径上,这导致中关村不能成为像硅谷那样的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高科技园区,同时它也导致中关村和北京地区不能在高技术制造业方面建立自己的优势,其结果是,中关村的研发和人才优势难以有效发挥,损害了中关村的竞争优势。中关村的区位也使其面对不利的外部环境,损害了其创新能力。最后,本文分析了中关村模式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26 / 3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产业群集的区域创新优势与我国高新区的发展 [J].
刘友金 ;
黄鲁成 .
中国工业经济, 2001, (02) :33-37
[2]   加快制度创新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J].
鲁志强 .
管理世界, 2000, (03) :1-4+17
[3]   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 [J].
迈克·E.波特 ;
郑海燕 ;
罗燕明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0, (02) :21-31
[4]   推销硅谷:弗里德利克·特曼的地域优势模型 [J].
斯图尔特·W.莱斯列罗伯特·H.卡冈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0, (01) :36-44
[5]   硅谷和新竹的联系:技术团体和产业升级 [J].
安娜李·萨克森尼安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1999, (05) :49-60
[6]  
流行的国际主义.[M].(美)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著;张兆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  
地理和贸易.[M].(美)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著;张兆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8]  
地区优势.[M].(美)安纳利·萨克森宁(A.Saxenian)著;曹蓬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9]  
中关村十年之路.[M].北京科技咨询业协会;中国智密区研究所编;.改革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