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被引:96
作者
张华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
关键词
回归生活世界; 科学世界; 胡塞尔; 交互主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美德袋; 儿童;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联合国专门机构;
D O I
10.16382/j.cnki.1000-5560.1998.01.004
中图分类号
G410 [德育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世纪转换时期人类精神的重要发展趋向。然而不幸的是,20世纪的道德教育是以与生活世界的剥离为特征的。因此,重返生活世界、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是未来国际化时代道德教育的重要发展课题。 一、回归生活世界:时代精神的发展趋向154年以前,马克思写道:“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的
引用
收藏
页码:25 / 31+60 +6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与胡塞尔的现象学.[M].张庆熊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  
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德)胡塞尔(Hussrl;E.)著;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3]  
学会生存.[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4]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 著;刘丕坤 译.人民出版社.1979,
[5]   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20世纪哲学的一个重要转向 [J].
衣俊卿 .
中国社会科学, 1994, (02) :11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