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相残留盆地油气成藏系统特征

被引:10
作者
周荔青
张淮
机构
[1] 西北大学地质系
[2] 中国石化华东石油局 陕西西安 
[3] 中国石化华东石油局
[4] 江苏南京 
关键词
海相残留盆地; 油气成藏系统;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该文从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渤海湾盆地、中下扬子地区、滇黔桂地区等海相残留盆地的油气成藏系统特征研究出发,总结出中国主要海相残留盆地油气成藏系统的诸要素与盆地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及所经历的构造演化历史密切相关。这些盆地具有以下特征:a)原型盆地的构造沉降作用控制主力烃源岩的类型与分布;b)受原型盆地构造演化旋回控制形成3类有效生储盖组合;c)后期构造作用控制残留盆地晚期生烃中心;d)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形成的继承性大型古隆起是主要油气运移指向区;e)古生界生烃区的生烃高峰期与圈闭形成期必须形成有机的配置;f)后期构造改造适中,既要有适当挤压隆升,形成必要的储集空间、圈闭和运移动力,使油气富集,又要不破坏油气藏;g)在经历后期构造改造后,盆地的晚期生烃及晚期油气运移受改造后的构造格局控制。
引用
收藏
页码:483 / 48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塔河油田及邻区地层水成因探讨 [J].
蔡立国 ;
钱一雄 ;
刘光祥 ;
韩燕英 ;
张鹏德 .
石油实验地质, 2002, (01) :57-60
[2]   南盘江地区海相碳酸盐岩的热演化特征和油气勘探前景 [J].
左献琼 .
石油实验地质, 1989, (01) :56-61
[3]   展望四川地区海相地层非构造油气藏勘探前景 [J].
陈宗清 .
石油实验地质, 1986, (04) :301-312
[4]   展望四川地区海相地层非构造油气藏勘探前景 [J].
陈宗清 .
石油实验地质, 1986, (04) :301-312
[5]   中国晚元古代至三叠纪海相生油岩与生油潜力 [J].
丘东洲 ;
演怀玉 ;
王守德 .
石油实验地质, 1982, (04) :269-278
[6]  
主因子分析在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相研究中的应用[J]. 徐修国.  石油实验地质. 1979(00)
[7]  
跨世纪的中国石油天然气产业[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马清峰等主编, 2000
[8]  
中国大中型天然气田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M]. 地质出版社 , 戴金星等著, 1997
[9]   板内形变与晚期次生成藏——扬子区海相油气总体形成规律的探讨 [J].
孙肇才 ;
邱蕴玉 ;
郭正吾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1991, (02) :107-142
[10]   中扬子区海相地层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研究 [J].
唐飞龙 .
石油实验地质 , 1994, (04) :366-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