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成藏门限及其研究方法

被引:5
作者
周海燕
庞雄奇
姜振学
机构
[1] 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2] 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北京
[3] 北京
[4] 北京
关键词
油气成藏门限; 临界地质条件; 油气成藏机理; 判别方程; 应用实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油气成藏模式和成藏机理进行了综合研究,提出了油气成藏门限的概念;建立了油气成藏门限的判别方程。讨论了油气成藏门限的主控因素,包括成藏体系规模、剖面上的源—储—盖层厚度比、源岩层年代或埋深、温压介质条件和构造变动次数等,介绍了油气成藏门限研究的技术原理和方法。以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凹陷及周缘地区为例,计算了寒武—下奥陶统源岩的生油和生气量。油气成藏门限及聚集效率。计算结果表明,生油、气量分别为1812.407×10~8t和4343.743 ×1011m3,油、气成藏门限分别为566.503×10~8t和3011.689×1011m3,油、气聚集效率分别为68.74%和30.6%。
引用
收藏
页码:40 / 4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油气成藏过程中的地质门限及其控制油气作用 [J].
庞雄奇 ;
姜振学 ;
李建青 ;
周瑞年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4) :53-57+127
[2]   中国大中型气田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J].
戴金星 ;
宋岩 ;
张厚福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6) :481-487
[3]  
煤系源岩排烃门限理论研究与应用.[M].庞雄奇等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4]  
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物理模拟.[M].曾溅辉;金之钧等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5]  
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模型研究.[M].王捷等编著;.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6]  
断陷盆地油气二次运移与聚集.[M].查明著;.地质出版社.1997,
[7]  
排烃门限控油气理论与应用.[M].庞雄奇著;.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8]  
天然气地质学.[M].(苏)维索茨基(Bысодкий;И.В.)著;戴金星等译;.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