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盏花素辅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6
作者
俞洋
冯丽伟
施荣
欧阳洋
王庆
机构
[1]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急诊内科
关键词
灯盏花素; 血液流变学; 血管内皮功能; 凝血功能; 急性脑梗死;
D O I
10.13241/j.cnki.pmb.2016.30.031
中图分类号
R743.33 [脑栓塞];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辅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血管内皮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共144例,包括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灯盏花素静脉滴注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血管内皮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差异。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3.01±1.40)显著低于对照组(3.96±2.17),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4.4%vs.86.1%,P<0.05)。两组间治疗前各指标水平差异未发现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全血黏度(whole blood viscosity,WBV)、全血还原黏度(whole blood reduced viscosity,WBRV)、血浆粘度(plasma viscosity,PV)和红细胞聚集指数(erythrocyte aggregation index,EAI)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各个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管内皮素-1(endothelin-1,ET-1)水平与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CEC)计数显著降低,而一氧化氮(nitrie oxide,NO)及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oluble thrombomodulin,s TM)水平显著升高(P<0.05),其中观察组ET-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NO及sT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及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on time,APTT)显著升高,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D-二聚体(D-dimer,DD)显著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PT和APTT显著高于对照组,D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灯盏花素辅助治疗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粘稠状态,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及改善凝血功能。
引用
收藏
页码:5917 / 5920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Therapeutic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breviscapine on cisplatin-induced nephrotoxicity in mice[J]. Xiao-Yu Lou,Jing-Liang Cheng,Bo Zhang.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2015(10)
[2]   灯盏花素联合前列地尔治疗脑梗死 [J].
周大淑 .
贵阳医学院学报, 2015, 40 (04) :401-403
[3]   灯盏花素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J].
张士森 .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 (18) :33-34
[4]   奥扎格雷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状态及脑血流的影响 [J].
胡锦全 ;
李贞艳 ;
刘勇 ;
王云甫 .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4, 20 (07) :919-922
[5]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和凝血纤溶功能改变及其临床意义[J]. 张徐枫,吴晓琳,吴海琴,刘欣,王虎清,张桂莲,张茹,刘超.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14 (01)
[6]   天然药物中的单体对脑缺血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英文) [J].
尚远宏 ;
田金凤 ;
侯敏 ;
徐晓玉 .
中国天然药物, 2013, 11 (06) :588-595
[7]   灯盏花素防治急性脑梗死作用机制及应用进展 [J].
何苗 ;
李敏清 ;
文曦娜 ;
李淑娟 ;
伍友琼 ;
许建综 ;
耿家斌 .
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2) :30-31+54
[8]  
灯盏花素改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研究(英文)[J]. 刘建新,刘勇,陈新林,赵建军,宋土生,钱亦华. 中药材. 2009(04)
[9]   灯盏花素对血小板活化因子致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J].
王应灯 ;
孙耕耘 ;
不详 .
中国药理学通报 , 2004, (07) :780-783
[10]   灯盏花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J].
闵连秋 ;
袁静 ;
赫春 ;
罗庆娥 ;
杨丽 ;
侯凤英 ;
赵学忠 ;
赵佩霞 .
辽宁中医杂志, 2001, (02) :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