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和黑麦染色体在小黑麦×小麦杂种的不同世代群体中的传递

被引:16
作者
任正隆
T.Lelley
G.Rbbelen
机构
[1]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系,哥廷根大学植物育种研究所,哥廷根大学植物育种研究所雅安O,西德Gttingen,西德Gttingen
关键词
染色体传递; 小麦; 小黑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使用单株植物C-带核型鉴定技术,研究了小麦和黑麦染色体在八倍体小黑麦×普通小麦的F1,BC1,F2和F3代中的遗传行为。黑麦染色体通过花粉和卵细胞的传递率显著不同,通过卵细胞丢失的染色体较多。黑麦染色体在F2和F3的传递率为36.0—38.8%,显著低于通过配子的平均传递率。不同的黑麦染色体通过配子的传递是随机的,而在F2和F3中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1R的传递率最高,6R、7R最低。发生上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黑麦染色体的丢失不仅发生在配子形成和受精阶段,还受具有不同核型的受精卵在发育过程中夭亡的影响。受黑麦染色体的影响,小麦染色体也有不同程度的丢失。在不同的世代群体中,约有7.3—28.1%的植株丢失了小麦染色体。6R、5R和7R对小麦染色体丢失的作用较大。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在使用八倍体小黑麦×小麦的杂交方式利用黑麦遗传物质于小麦育种的工作中,F2和F3是有效选择的关键世代。本文建议的单株植物C-带核型鉴定技术是实现这一选择目标的有效方法。
引用
收藏
页码:161 / 167+199 +19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5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