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38
作者
郑子成
王永东
李廷轩
杨玉梅
机构
[1]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退耕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2.4 [土壤结构];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就退耕对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干筛处理下各种退耕方式土壤团聚体均以>5 mm粒径为主,总体随粒径的减小呈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湿筛处理下土壤团聚体以<0.25 mm粒径为主,总体随粒径的减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②干筛处理下,不同退耕方式的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平均几何直径在0~20 cm土层表现为:退耕还林>退耕撂荒>退耕还茶,在20~40 cm土层却表现为相反的变化特征;湿筛处理下,不同退耕方式的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平均几何直径在0~20 cm土层表现为:退耕还林>退耕还茶>退耕撂荒,在20~40 cm土层却表现为:退耕还茶>退耕还林>退耕撂荒。③3种退耕方式0~20 cm土层各个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基本高于20~40 cm,且随着土壤粒径的减小,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总体呈逐渐减低的变化趋势;0~20 cm土层,退耕还茶地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最高,20~40 cm土层,退耕撂荒地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最高。
引用
收藏
页码:119 / 12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微团聚体分形特征研究 [J].
龚伟 ;
胡庭兴 ;
王景燕 ;
宫渊波 ;
冉华 ;
张世熔 .
土壤学报, 2007, (03) :571-575
[3]   转移矩阵法评价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 [J].
石辉 .
水土保持通报, 2006, (03) :91-95
[4]   黄土高原长期培肥土壤团聚体中养分和酶的分布 [J].
邱莉萍 ;
张兴昌 ;
张晋爱 .
生态学报, 2006, (02) :364-372
[5]   岩溶山区植被破坏前后土壤团聚体分形特征研究 [J].
李阳兵 ;
魏朝富 ;
谢德体 ;
高明 .
土壤通报, 2006, (01) :51-55
[6]   东北黑土团聚体水稳定性研究进展 [J].
史奕 ;
陈欣 ;
闻大中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 (04) :95-98
[7]   宁南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J].
赵世伟 ;
苏静 ;
杨永辉 ;
刘娜娜 ;
不详 .
水土保持研究 , 2005, (03) :27-28+69
[8]   土壤有机碳库与土壤结构稳定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J].
彭新华 ;
张斌 ;
赵其国 .
土壤学报, 2004, (04) :618-623
[9]   松嫩羊草草甸羊草、碱茅群落土壤酶活性比较研究 [J].
朱丽 ;
郭继勋 ;
鲁萍 ;
朱湘宁 .
草业学报, 2002, (04) :28-34
[10]   东北草原植物残体腐解动态研究(简报) [J].
宋日 ;
吴春胜 ;
郭继勋 .
草业学报, 2002, (02) :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