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PM2.5的污染现状及防控对策

被引:8
作者
成国庆
周保华
段二红
王腾飞
任爱玲
机构
[1] 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
PM2.5; 质量浓度; 成因; 对策; 石家庄;
D O I
10.13358/j.issn.1008-813x.2014.05.12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通过对石家庄市PM2.524 h质量浓度监测结果的分析,发现PM2.5的污染指数范围是84~242,污染指数最高点出现在高新区,最低点出现在封龙山。导致PM2.5高污染指数的影响因素有气象、地理、机动车保有量和石家庄工业结构。因此从减少扬尘、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工业污染防治、环保及气象部门协作等方面提出了PM2.5的防控对策。
引用
收藏
页码:39 / 41+58 +58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青岛大气颗粒物数浓度变化及对能见度的影响[J]. 柯馨姝,盛立芳,孔君,郝泽彤,屈文军.环境科学. 2014(01)
[2]   北京地区夏末秋初气象要素对PM污染的影响 [J].
蒲维维 ;
赵秀娟 ;
张小玲 .
应用气象学报, 2011, (06) :716-723
[3]   灰霾天气的形成与灰霾监测 [J].
卢照方 .
绿色科技, 2011, (09) :131-132
[4]   天津冬季大气中PM2.5及其主要组分的污染特征 [J].
李伟芳 ;
白志鹏 ;
魏静东 ;
刘爱霞 ;
赵玉洁 ;
金陶胜 .
中国环境科学, 2008, (06) :481-486
[5]  
城市冬、夏季大气污染气、粒态复合型相关空间特征[J]. 徐祥德,施晓晖,谢立安,丁国安,苗秋菊,马建中,郑向东.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S1)
[6]   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来源研究 [J].
朱先磊 ;
张远航 ;
曾立民 ;
王玮 .
环境科学研究, 2005, (05) :1-5
[7]   可吸入颗粒物研究现状及发展综述 [J].
吕建燚 ;
李定凯 .
环境保护科学, 2005, (02) :5-8
[8]   城市大气中颗粒物的研究现状及健康效应 [J].
王平利 ;
戴春雷 ;
张成江 .
中国环境监测, 2005, (01) :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