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救灾物资代储点优化布局研究

被引:31
作者
邹铭
李保俊
王静爱
杨春燕
徐伟
史培军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2]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关键词
自然灾害; 应急响应; 救灾物资; 代储点;
D O I
10.13577/j.jnd.2004.0423
中图分类号
D632.5 [救灾];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优化国家救灾物资代储点布局的目标是要提高我国的自然灾害应急响应能力和救灾时效性。构建了自然灾害发生过程中交通应急响应能力的评价指标和模型,包括陆地综合通行能力指数、空运通达时间和陆地交通通达时间,编制了相应的数字地图。结果表明:全国陆地交通综合通行能力在地域上是不平衡的,东南地区远远大于西北地区,其中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最大;从通达时间来看,要以现有的10个代储点为中心来覆盖全国,空运至少需要7h,陆地交通运输至少需要48h,这使得许多地区的交通应急响应能力因运输时间过长而降低。最后,提出了国家救灾物资代储点的优化布局方案,建议新增6个代储点,以此实现灾中空运3h,全国各地均可送达救灾物资;陆运6h,全国近90%的地区可送达救灾物资。
引用
收藏
页码:135 / 13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地震应急信息的特征、分类与作用 [J].
苏桂武 ;
聂高众 ;
高建国 .
地震, 2003, (03) :27-35
[2]   我国地震应急指挥技术体系初探 [J].
姜立新 ;
聂高众 ;
帅向华 ;
吴天安 ;
张建福 ;
杨天青 .
自然灾害学报, 2003, (02) :1-6
[3]   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问题综述 [J].
单修政 ;
徐世芳 .
灾害学, 2002, (03) :72-76
[4]   减少气候异常对交通运输影响的评估及对策 [J].
巢清尘 .
地理学报, 2000, (S1) :157-162
[5]   地震应急救灾与人员伤亡 [J].
赵振东 ;
郑向远 ;
钟江荣 .
自然灾害学报, 1999, (03) :80-86
[6]   我国交通运输气候灾害的初步研究 [J].
张清 ;
黄朝迎 .
灾害学, 1998, (03) :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