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理化诱变育种的成就和展望

被引:5
作者
钟启程
机构
[1]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
关键词
化学诱变剂; 理化诱变; 突变体; 突变型;
D O I
10.16768/j.issn.1004-874x.1980.06.010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一、国内外诱变育种的成就国外诱变育种工作是从1927年开始,首先瑞典科学家穆勒(Muller)用X射线辐照果蝇,发现有诱变作用。1928年斯塔德勒(Stadler)发现X射线对玉米和大麦有诱变效果。1930年尼尔逊爱尔(Nillsson-Ehle)和古斯塔夫逊(Gus-tafsson)辐照大麦,获得了直立穗型突变体。直至1934年印度尼西亚学者托尔玛(Tollmar)利用X射线辐照烟草,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烟草品种“Chlorina”F1。此后,辐射育种工作进展缓慢。直至60年代,育成品种日益增多,引起普遍重视。据最近统计,国外用诱变方法育成的品种,至1979年已达203个。其中有许
引用
收藏
页码:27 / 29
页数:3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