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重灾区10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被引:15
作者
彭立
刘邵权
刘淑珍
苏春江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地震重灾区; 承载力; 资源环境;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D O I
10.15961/j.jsuese.2009.03.043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F205 [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120405 ; 020106 ;
摘要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目的在于为重灾区恢复重建提出适宜人口规模,使灾后重建的人口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分析了汶川地震重灾区10个县地震后资源环境的变化趋势,对水资源、环境容量和土地资源分别进行评价,应用"木桶短板效应"原理,确定以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反映整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并从土地粮食承载人口、适宜建设用地承载人口和经济收入承载人口等3个方面分别进行计算,综合确定人口的合理规模。10个县的人口合理规模研究结果为:在2010年之前的恢复重建期,为132.5~140万人;从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而言,为99.5~106.5万人。结果表明:10个县资源环境承载力已达到极限,基本能够支撑震后人口恢复重建的需求,恢复重建阶段基本上不用考虑大规模移民;但10个县资源环境不足以支撑其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需求,需要在恢复重建完成后,采取综合性政策措施,引导人口向其它区域迁移。
引用
收藏
页码:294 / 30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Carrying capacity in agriculture:global and regional issues. Jonathan M,Kennedy H S. Ecological Economics . l999
[2]  
华北地区宏观经济水资源规划理论与方法[M]. 黄河水利出版社 , 许新宜等编著, 1997
[3]   区域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研究模式雏议——以甘肃省定西县为例 [J].
封志明 .
自然资源学报, 1990, (03) :271-283
[4]   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展望 [J].
刘晓丽 ;
方创琳 .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05) :35-42
[5]   基于RS和GIS的土地生产力与人口承载量──以向家坝库区为例 [J].
熊利亚 ;
夏朝宗 ;
刘喜云 ;
常斌 .
地理研究, 2004, (01) :10-18+139
[6]   承载力概念的演变及西北水资源承载力的应用框架 [J].
程国栋 .
冰川冻土, 2002, (04) :361-367
[7]   中国1999年的生态足迹分析 [J].
徐中民 ;
陈东景 ;
张志强 ;
程国栋 .
土壤学报, 2002, (03) :441-445
[8]   黑河流域生态承载力估测 [J].
王家骥 ;
姚小红 ;
李京荣 ;
常虹 ;
王渊高 .
环境科学研究, 2000, (02) :44-48
[9]  
Our ecological footprint:reducing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 Wachernagel M,,Rees W. . 1996
[10]  
Enhancement of Carrying Capacity Option ECCO. SLEESER M. .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