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南部地面沉降及地裂缝研究

被引:22
作者
王光亚 [1 ]
施斌 [2 ]
王晓梅 [1 ]
吴曙亮 [1 ]
武健强 [1 ]
机构
[1]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2]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关键词
地下水开采; 地面沉降; 地裂缝; 形成机制; 江阴南部;
D O I
10.16030/j.cnki.issn.1000-3665.2009.02.022
中图分类号
P642.26 [地面沉降];
学科分类号
0814 ;
摘要
江阴南部地区在构造上呈现"两隆一凹"的格局,南、北边缘为基岩隆起带,中心为第四系松散沉积平原,受基底起伏及古河道的控制,土层厚度、岩性、结构及水文地质特征差异较大。由于长期超量开采第Ⅱ承压水,不仅形成了区域水位降落漏斗,也形成了地面沉降漏斗,最大水位漏斗中心水位埋深约75m,沉降漏斗中心最大沉降量达1 300mm以上。并在长泾、河塘、祝塘等地由于差异沉降形成三处地裂缝,这些裂缝具有相似的发育特征,即在主裂缝处形成陡坎,陡坎高约10~30cm,主裂缝的NW侧则相对下错并形成宽约20~60m的凹陷带,带中发育有规模较小的次级裂缝。基底隆起及其所控制的第四系松散层厚度及结构差异是地裂缝发育的空间乃至时间特征的基础,是控制因素;深层地下水的长期超量开采所导致的地层压缩或固结是地裂缝形成的主导因素,地裂缝正是基岩隆起带地层差异压缩所形成的差异地面沉降的结果。据估算,其发育深度可达基岩隆起的最浅处,并实际上已发展成为小断层。
引用
收藏
页码:117 / 12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江阴南部地区地下水禁采效应分析 [J].
王晓梅 ;
谢健宝 ;
李兆勤 .
水资源保护, 2007, (05) :41-43
[2]   汾渭盆地地裂缝成因研究中的若干关键问题 [J].
彭建兵 ;
范文 ;
李喜安 ;
王庆良 ;
冯希杰 ;
张骏 ;
李新生 ;
卢全中 ;
黄强兵 ;
马润勇 ;
卢玉东 .
工程地质学报, 2007, (04) :433-440
[3]   西安地裂缝地面沉降与防治对策 [J].
索传郿 ;
王德潜 ;
刘祖植 .
第四纪研究, 2005, (01) :23-28
[4]   论西安地裂缝 [J].
王景明 .
地震地质, 1989, (03) :85-93+101
[5]   A method to predict the group fissuring and faulting caused by regional groundwater decline [J].
Rojas, E ;
Arzate, J ;
Arroyo, M .
ENGINEERING GEOLOGY, 2002, 65 (04) :245-260
[6]  
Land subsidence caused by ground water withdrawal in urban areas[J] . Thomas L. Holzer,A. Ivan Johnson.GeoJournal . 1985 (3)
[7]  
Faulting Caused by Groundwater LevelDeclines,San Joaquin Valley,California .2 Holzer T L. WaterResources Research .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