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培养时间微生物驱油效率研究

被引:1
作者
于登飞 [1 ]
俞理 [2 ]
黄立信 [2 ]
于登秀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3] 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 菌群; 乳化; 代谢产物; 生物表面活性剂; 提高采收率; 物理模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E357.9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新疆油田六中区原油及地层水,研究了在室内好氧培养条件下,以原油为唯一碳源微生物的生长变化情况。测定了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等相关指标。进行了原油乳化效果评价及提高采收率物模效果评价。结果表明,菌浓较初始值最高增加五个量级,菌群变化显著。微生物发酵液表面张力大幅度降低,由64.937 mN/m最低降至29.979 mN/m;pH由7.30最高升高至8.30;表面张力及pH与微生物生长曲线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不同培养阶段,原油乳化能力明显不同。微生物发酵液提高采收率幅度与其表面张力明显相关,最高可达6.46%。发酵液中糖脂类表面活性剂含量最高达420.8 mg/L。
引用
收藏
页码:5735 / 5738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十二烷基磺酸钠相反转乳化剂对环氧乳液性能的影响 [J].
朱静燕 ;
高延敏 ;
浦建光 ;
孟祥玲 .
上海涂料, 2011, 49 (01) :8-10
[2]   鼠李糖脂发酵条件优化和采油应用研究 [J].
夏文杰 ;
董汉平 ;
俞理 .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2010, 27 (04) :482-489
[3]   内源微生物驱油物模实验及其群落演变研究 [J].
宋智勇 ;
郭辽原 ;
高光军 ;
段传慧 ;
张君 .
石油钻采工艺, 2010, 32 (01) :89-93
[4]   我国微生物采油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 [J].
汪卫东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6) :87-90+102
[5]   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 [J].
钱欣平 ;
阳永荣 ;
孟琴 .
微生物学通报, 2002, (03) :75-78
[6]  
提高石油采收率原理和方法.[M].李永太; 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7]  
微生物学.[M].沈萍;陈向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biosurfactant-producing bacterial strains using a cell surface hydrophobicity technique [J].
Pruthi, V ;
Cameotra, SS .
BIOTECHNOLOGY TECHNIQUES, 1997, 11 (09) :671-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