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邻近条件下大城市的区域吸收能力

被引:12
作者
孙哲 [1 ]
周密 [2 ]
刘秉镰 [2 ]
机构
[1]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2] 不详
关键词
区域吸收能力; 邻近性; 空间交互; 知识流动;
D O I
10.16192/j.cnki.1003-2053.2017.05.009
中图分类号
F124.3 [技术发展与革新];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区域间的知识流动逐步发展成为在空间层面上配置创新资源、推进国家创新一体化的重要支撑。利用2008-2014年城市间专利权转移的来源地-目的地"流数据",避免专利引文研究的文献分析缺陷,应用空间交互模型,在区域层面上把单一地理邻近性扩展为包含技术总体水平邻近、技术结构类别邻近和制度邻近的复合邻近性,对城市个体虚拟变量进行回归参数估计,计算得到中国大城市的区域吸收能力水平。实证结果表明,1000-1500公里之间存在着我国知识流动中空间相互作用的临界点,技术邻近性在总体水平和结构类别两个维度上对知识流动的促进作用得到验证,高吸收能力城市呈现出圈带状集聚的空间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720 / 72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2]   多维邻近性与创新:西方研究回顾与展望 [J].
李琳 ;
雒道政 .
经济地理, 2013, 33 (06) :1-7+41
[3]   地理邻近和组织邻近对产业集群创新影响效应——基于对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 [J].
李琳 ;
杨田 .
中国软科学, 2011, (09) :133-143
[4]   我国跨区域技术转移联盟研究——基于38个城市合作网络分析 [J].
司尚奇 ;
冯锋 .
科学学研究, 2010, 28 (08) :1165-1170
[5]   区域知识溢出与吸收能力研究 [J].
郑展 ;
韩伯棠 ;
张向东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 (04) :97-101+152
[6]  
空间溢出、吸收能力与我国区域新兴产业发展[D]. 秦可德.华东师范大学. 2014
[7]  
地理、组织与认知邻近对产业集群创新的交互影响[D]. 高攀.湖南大学. 2012
[8]  
Editorial: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New Trends and Implications for Public Policy Renewal[J] . Nadine Massard,Corinne Autant-Bernard.Regional Studies . 2015 (11)
[9]   INTERPRETING SPATIAL ECONOMETRIC ORIGIN-DESTINATION FLOW MODELS [J].
LeSage, James P. ;
Thomas-Agnan, Christine .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2015, 55 (02) :188-208
[10]  
ABSORPTIVE CAPACITY, KNOWLEDGE FLOWS, AND INNOVATION IN U.S. METROPOLITAN AREAS[J] . Nivedita Mukherji,Jonathan Silberman.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 201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