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表型性状和SSR多样性研究

被引:25
作者
余萍
李自超
张洪亮
李道远
王美兴
孙俊立
王象坤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作物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作物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作物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农科院水稻所,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作物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作物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作物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北京市作物遗传改良实验室,北京,北京市作物遗传改良实验室,北京,北京市作物遗传改良实验室,北京,南宁,北京市作物遗传改良实验室,北京,北京市作物遗传改良实验室,北京,北京市作物遗传改良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表型性状; SSR标记,遗传多样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9 [野生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中国普通野生稻初级核心种质中广西普通野生稻部分中的 2 2 3份野生稻为材料 ,以平均分布于水稻 12条染色体上的 34对SSR引物和中国稻种资源目录中的表型性状分析广西普通野生稻SSR位点的等位变异、多样性的地理分布及不同生长习性间的多样性分布等。结果表明 ,每对引物检测到的多态性片段 7~ 4 8条 ,平均为 2 4 .91条 ,普通野生稻的等位变异数明显大于地方稻种 ,在所分析的SSR位点中杂合位点比例变化在 1.35 %~ 81.31%之间 ,平均为 32 .0 1% ,与自花授粉的栽培稻相比具有较高的杂合率 ;北纬 2 2°~ 2 3°和 2 3°~ 2 4°范围内的两个区域内(一个包括隆安、扶绥和邕宁三县 ,另一个包括象州、来宾、武宣、玉林和贵港五个县 )所包含的普通野生稻数量多 ,遗传多样性大 ,在DNA水平上是广西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中心 ,而表型性状多样性中心是在北纬 2 1°~ 2 2°和2 2°~ 2 3°,其多样性分布与DNA水平不完全一致。在 4种生长习性间 ,DNA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大小依次为匍匐型 ,倾斜型 ,半直立型和直立型 ,表型水平的多样性与DNA水平的多样性基本一致。
引用
收藏
页码:934 / 94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中国普通野生稻初级核心种质取样策略 [J].
余萍 ;
李自超 ;
张洪亮 ;
曹永生 ;
李道远 ;
王象坤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3, (05) :37-41
[2]   从普通野生稻硅胶干燥的小量叶片中制备DNA用于RAPD分析和总DNA库的建立(英文) [J].
谢中稳 ;
葛颂 ;
洪德元 .
植物学报, 1999, (08) :807-812
[3]   中国普通野生稻核糖体RNA墓因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J].
朱世华 ;
张启发 ;
王明全 .
遗传学报, 1998, (06) :531-537
[4]   广西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的遗传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J].
高立志 ;
周毅 ;
葛颂 ;
洪德元 ;
梁耀懋 ;
林登豪 ;
陈成斌 ;
吴妙坐 ;
黄德爱 .
中国农业科学 , 1998, (01) :33-40
[5]   广西野生稻酯酶同工酶研究报告 [J].
吴妙燊 ;
陈成斌 .
作物学报, 1986, (02) :87-94
[6]  
中国地方稻种初级核心种质粳稻SSR遗传多样性研究.[D].王美兴.新疆农业大学.2003,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