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受精卵的皮层反应及其引发机制

被引:19
作者
甘光明 [1 ]
张耀光 [2 ]
机构
[1] 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
[2] 东南大学遗传研究中心
关键词
唇; 皮层小泡; 皮层反应; 引发斑; 引发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54.4 [动物胚胎学(动物发生学、动物胎生学)];
学科分类号
090501 ;
摘要
唇皮层小泡1-4层,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均具5种形态,由外及内,小泡内颗粒直径逐渐减少。在H.E染 色中,动物极低纬度区和精孔器附近的卵膜和质膜之间,具少量均匀的着色非常深的紫色斑点,与Ⅰ型皮层小泡内 容物形态结构相似,在透射电镜下,这些斑点和卵膜、质膜有明显的界限,其外没有包被膜相结构,我们称之皮层反 应引发斑,这是在鱼类受精卵中发现的一个新的结构。扫描电镜下,引发斑成絮状。引发斑对皮层反应的引发具 有重要作用。皮层反应可分为潜伏期、始发期、高潮期、衰退期四个时期,潜伏期没有皮层反应发生,始发期只是位 于受精卵外围的少量皮层小泡释放,高潮期为多个皮层小泡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大的泡状体,泡状体再与质膜接触、 融合后,随后破裂,释放内容物,可分为两个阶段,衰退期释放Ⅴ型皮层小泡和其他残存的皮层小泡以及未完全降 解卵黄颗粒碎屑;皮层反应是由Ⅰ型皮层小泡和引发斑诱导的爆发性的链式反应,卵子外侧的皮层反应可以诱导 内侧皮层反应。皮层反应有两个起始区域,在受精后35s开始于动物极低纬度区,稍后出现在精孔器前庭附近,随 后在这两个始发区向四周扩散,并在前庭以外的区域愈合、打通。皮层小泡分批多次释放,质膜多次重组。精子入 卵位点附近没有皮层小泡,不发生皮层反应,这提示皮层反应对鱼类多精受精的抑制效应有限。
引用
收藏
页码:479 / 48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AN ELECTRON-MICROSCOPE AND FREEZE-FRACTURE STUDY OF THE EGG CORTEX OF BRACHYDANIO-RERIO [J].
HART, NH ;
COLLINS, GC .
CELL AND TISSUE RESEARCH, 1991, 265 (02) :317-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