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与施肥对土壤酶活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50
作者
甄丽莎 [1 ,2 ]
谷洁 [2 ,3 ]
高华 [2 ,3 ]
秦清军 [2 ]
陈强龙 [2 ]
机构
[1] 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3] 陕西省循环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施肥; 土壤电导率; 土壤酶活性; 作物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通过大田定位试验,在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以小麦品种‘西农889’和玉米品种‘郑单958’为供试作物,采取不施肥秸秆不还田(CK)、秸秆还田(S)、秸秆还田+腐熟有机肥(SM)、秸秆还田+氮肥(SN)、秸秆还田+氮肥+磷肥(SNP)共5种处理,对不同处理下土壤电导率、蔗糖酶活性和脲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及作物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秸秆还田后土壤的电导率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不同处理间周年电导率平均值表现为SNP>SN>SM>S>CK,且差异显著。(2)秸秆还田配合施用氮肥处理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和脲酶活性最高,蔗糖酶活性最大值(70.62mg.g-1.d-1)为对照的1.36倍,脲酶活性最大值(3.58mg.g-1.d-1)比对照提高了9.15%。(3)土壤有机碳含量在S、SM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而S、SM处理与CK、SN、SNP处理之间差异显著,SM处理比对照处理提高了8.91%。(4)土壤全氮含量在不同处理之间差异显著,并以SNP处理最高,其次是SM处理,S、SN处理再次之,且SNP、SM、S、SN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9.8%、11.1%、9.88%和7.41%。(5)秸秆还田处理的作物产量显著高于CK,并以秸秆配施氮磷肥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比CK提高了50.6%;秸秆配施氮肥处理的玉米产量最高,比CK提高了34.3%。研究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无机肥可以有效促进有机物矿质化,显著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增强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从而促进作物增产。
引用
收藏
页码:1811 / 181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玉米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对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 [J].
赵凡 ;
何秀云 ;
沈玉梅 ;
牛建彪 ;
李建平 ;
李胜克 ;
张继祖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1, 29 (04) :208-213+218
[2]   施氮水平对塿土微生物群落和酶活性的影响 [J].
夏雪 ;
谷洁 ;
车升国 ;
高华 ;
秦清军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1, (08) :1618-1627
[3]   秸秆还田对宁南旱作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酶活性的影响 [J].
路文涛 ;
贾志宽 ;
张鹏 ;
王维 ;
侯贤清 ;
杨保平 ;
李永平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0 (03) :522-528
[4]  
The Assessment and Utilization of Straw Resources in China[J]. WANG Ya-jing, BI Yu-yun and GAO Chun-yu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P.R.China.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10(12)
[5]   秸秆还田对土壤改良的研究进展 [J].
申源源 ;
陈宏 .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19) :291-294
[6]   大气臭氧浓度升高对冬小麦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J].
郑有飞 ;
石春红 ;
吴芳芳 ;
吴荣军 ;
刘宏举 ;
赵泽 ;
胡程达 .
生态学报, 2009, 29 (08) :4386-4391
[7]   中国作物秸秆养分资源数量估算及其利用状况 [J].
高利伟 ;
马林 ;
张卫峰 ;
王方浩 ;
马文奇 ;
张福锁 .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07) :173-179
[8]   北京山地几种针叶林土壤酶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J].
薛文悦 ;
戴伟 ;
王乐乐 ;
戚俊 ;
李晓红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9, (04) :90-96
[9]   棉花根系分泌物对土壤速效养分和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J].
赵小亮 ;
刘新虎 ;
贺江舟 ;
万传星 ;
龚明福 ;
张利莉 .
西北植物学报, 2009, 29 (07) :1426-1431
[10]   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养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研究 [J].
陈尚洪 ;
朱钟麟 ;
刘定辉 ;
舒丽 ;
王昌全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8, (04) :806-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