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地区热流史及成烃史研究

被引:23
作者
卢庆治 [1 ]
郭彤楼 [2 ]
胡圣标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中国石化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烃源岩; 热演化; 剥蚀厚度; 成烃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0.1 [成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热流史及剥蚀量恢复结果对川东北地区二叠系及上三叠统两套主要烃源层的成烃史进行了研究。热流史恢复结果表明,在晚二叠世初期古热流值达到最高(可达62 ̄70 mW/m2,井底热流),此后热流持续降低直到现今(平均约45 mW/m2,井底热流)。研究区中-新生界不整合面的剥蚀厚度最大,平均可达2 100 m.二叠系烃源岩快速生烃时期是在早三叠世、晚三叠世及早-中侏罗世,而上三叠统烃源岩快速生烃时期是在中-晚侏罗世及晚白垩世。
引用
收藏
页码:549 / 551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沉积盆地热体制研究的理论与应用.[M].邱楠生等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2]  
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M].郭正吾等著;.地质出版社.1996,
[3]   川东北天然气成藏特征 [J].
徐言岗 ;
贺自爱 ;
曾凡刚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3) :274-278
[4]   四川盆地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其勘探方向 [J].
姚雪根 .
海相油气地质, 2002, (01) :13-28+4
[5]   川东石炭系气藏烃类注入史研究 [J].
陈盛吉 ;
魏小薇 ;
王丽英 .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1, (02) :21-29
[6]   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组飞仙关组气藏形成条件研究 [J].
刘划一 ;
张静 ;
洪海涛 .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1, (02) :30-38
[7]   大巴山、米仓山南缘烃源岩特征研究 [J].
王顺玉 ;
戴鸿鸣 ;
王海清 ;
黄清德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0, (Z1) :4-16+3
[8]   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含气系统的形成与演化 [J].
黎颖英 ;
林维澄 .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1999, (01) :41-44+61+4
[9]   油气盆地地热史恢复方法 [J].
胡圣标 ;
张容燕 ;
周礼成 .
勘探家, 1998, (04) :52-54+8
[10]   四川盆地烃源体系与大中型气田形成 [J].
黄籍中 ;
陈盛吉 ;
宋家荣 ;
王兰生 ;
苟学敏 ;
王廷栋 ;
戴鸿鸣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6) :50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