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生长在铜矿渣上的菊科植物的铜含量

被引:14
作者
李红艳
唐世荣
郑洁敏
机构
[1] 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
[2] 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 浙江杭州 
[3] 浙江杭州 
[4] 浙江杭州 
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铜; 艾蒿; 滨蒿; 菊科植物; 生物修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73 [环境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生长于云南鸡冠山铜矿渣上的艾蒿(Artemisiaargyi)和湖北铜绿山铜矿渣上的滨蒿(Artemisiascoparia)进行调查和铜含量测定,结果表明,2种菊科植物具有比较高的生物量,均为铜矿区的优势植物,其根周围土壤的铜含量高。艾蒿根和叶的铜含量都较高,其根部铜含量为41~156mg·kg-1,平均83±29mg·kg-1;叶部铜含量为58~464mg·kg-1,平均216±96mg·kg-1。滨蒿根部铜含量较高,其变化范围为58~513mg·kg-1,平均183±101mg·kg-1,而茎叶部铜含量相对于根部较低,为42~259mg·kg-1,平均97±52mg·kg-1(含铜量均以干重计)。研究还发现,2种植物对铜的耐受机制不同,艾蒿表现出较强的蓄积铜的潜力,而滨蒿表现出对铜污染土壤的植物固定潜能,因此2者均可作为植物修复铜污染土壤的先锋物种。
引用
收藏
页码:53 / 55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大冶铜绿山矿区海州香薷(Elsholtzia hai-chowensis)植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J].
柯文山 ;
席红安 ;
杨毅 ;
王万贤 ;
陈世俭 .
生态学报, 2001, (06) :907-912
[2]   小头蓼(P.Microcephalum)对矿区铜的吸收积累研究 [J].
方益华 ;
唐世荣 .
环境科学学报, 2001, (02) :254-256
[3]   湖北铜绿山古铜矿冶炼渣植被与优势植物的重金属含量研究 [J].
束文圣 ;
杨开颜 ;
张志权 ;
杨兵 ;
蓝崇钰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1, (01) :7-12
[4]   重金属在海州香薷和鸭跖草叶片提取物中的分配 [J].
唐世荣 .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0, (02) :128-129
[5]   昆明市西山土壤—菊科植物系统铜锌分布特征研究 [J].
殷彩霞 ;
彭莉 ;
李静 ;
陆树刚 .
农村生态环境, 1999, (01) :59-61
[6]  
Comparative studies of nickel, cobalt, and copper uptake by some nickel hyperaccumulators of the genus Alyssum[J] . F. A. Homer,R. S. Morrison,R. R. Brooks,J. Clemens,R. D. Reeves.Plant and Soil . 1991 (2)
[7]  
Studies on copper and cobalt tolerance in three closely related taxa within the genus Silene L. (Caryophyllaceae) from Za?re[J] . A. J. M. Baker,R. R. Brooks,A. J. Pease,F. Malaisse.Plant and Soil . 1983 (3)
[8]  
Copper and cobalt in African species of Aeolanthus Mart. (Plectranthinae, Labiatae)[J] . R. R. Brooks,R. S. Morrison,R. U. Reeves,F. Malaisse.Plant and Soil . 197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