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手工业的技术定位

被引:25
作者
雅各布伊弗斯 [1 ]
胡冬雯 [2 ]
张洁 [2 ]
机构
[1] 美国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
[2] 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
关键词
人类学; 手工技术; 情境知识; 手工造纸; 雅各布·伊弗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12.4 [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
学科分类号
030303 ;
摘要
20世纪中叶之前,中国大多数工业产品都是由乡村手工业者和半专业化的乡村家庭生产。生产技艺掌握在初级生产者手中,他们通常在亲属纽带或共同居住的基础上形成合作组织。有关技艺的知识是经验性的和默会的,包含在手工业实践者的身体中,内嵌于社会关系、自然与人造环境中。自20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和现代精英们试图打破地方的"知识垄断",并且与生产者争夺技术控制。1949年后,技术由农村的初级生产者转移到了城市管理精英手中。然而,当乡村民众被去技能化之后,真正被带走的是什么?它发生自何处?当我们说技艺是"具身的"和"内嵌的"时,是什么意思?它们是怎样成为"非具身的"和"非嵌入的"?真正的技艺究竟在哪里——在手工业从业者的手中头脑里,在社会机构中,还是在国家技术再生产的标准和规范框架里?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四川省一个有着熟练造纸匠的社区为田野调查点,考察当地人在去技能化时期之后,重建手工造纸业的过程,以及在技术再生产的基础上修复社会组织的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0+91 +9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Skill and Technical Change in the Swedish Iron Industry, 1750-1860[J] . Goran. Ryden.Technology and Culture . 1998 (3)
[2]  
Village Industries andthe Making of Rural-Urban Difference in EarlyTwentieth-Century Shanxi .2 Henrietta Harris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