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流域极端天气灾害特征及波动趋势

被引:15
作者
于文金
黄亦露
邵明阳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学院
关键词
澜沧江; 干旱; 脆弱性; 干旱指数; 阀值;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9 [气象灾害];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基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澜沧江1961—2010年气象资料,采用小波分析、EMD分解、CI指数、均生函数逐步回归模型、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19世纪末至21世纪初澜沧江流域极端天气灾害的变化特征,及其区域极端灾害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1)1961—2010年50a期间,年降水量趋于稳定,略有上升,但上升率较小,只有3.1848。年降水量距平分布图反映了降水量南多北少的区域差异,正负距平之间在-2到2之间,北部干旱出现的几率较大。(2)近20年来,澜沧江区域干旱次数明显上升,而澜沧江流域年暴雨频次在过去50a和未来的20a内没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干旱频次未来20年内呈斜率0.2635的上升态势,未来该区域极端天气灾害主要是干旱灾害。(3)该区域降水和暴雨频次存在多尺度特征,两种研究方法都得到澜沧江流域降水量存在2、7、15a的变化周期,只是两种方法得出的主周期不同,EMD方法比小波方法更适合处理非平稳、非线性信号,可以认为澜沧江流域降水量存在2、7、15a的变化周期,且主周期为准2a。(4)降水量和暴雨频度序列的IMF1和IMF2周期在2—7 a之间,与ENSO在年际变化上的信号相吻合,推断澜沧江流域暴雨和干旱灾害与ENSO有重要联系,且随着气温升高干旱灾害频次明显增加,显示区域极端气温灾害的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有某种关联,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表现形式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1378 / 138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19世纪末以来中国洪涝灾害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J].
陈莹 ;
尹义星 ;
陈兴伟 .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 (12) :2110-2120
[2]   基于复杂性测度的中国洪灾受灾面积变化研究 [J].
尹义星 ;
许有鹏 ;
陈莹 .
地理科学, 2008, (02) :241-246
[3]   1644-2004年中国洪涝灾害主周期的变化 [J].
方修琦 ;
陈莉 ;
李帅 .
水科学进展, 2007, (05) :656-661
[4]   1951~2002年中国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及日较差变化 [J].
唐红玉 ;
翟盘茂 ;
王振宇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5, (04) :728-735
[5]   基于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经验模态分解和小波分解异同性的研究 [J].
龚志强 ;
邹明玮 ;
高新全 ;
董文杰 .
物理学报, 2005, (08) :3947-3957
[6]   建国以来中国洪涝灾害成灾面积变化的小波分析 [J].
刘会玉 ;
林振山 ;
张明阳 .
地理科学, 2005, (01) :43-48
[7]   热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研究方法 [J].
谈建国 ;
黄家鑫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4, (04) :680-686
[8]   中国近50年气温及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 [J].
左洪超 ;
吕世华 ;
胡隐樵 .
高原气象, 2004, (02) :238-244
[9]   华北夏季降水80年振荡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 [J].
朱锦红 ;
王绍武 ;
慕巧珍 .
自然科学进展, 2003, (11) :87-91
[10]   1951~1990年中国极端气温变化分析 [J].
任福民 ;
翟盘茂 ;
不详 .
大气科学 , 1998, (02)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