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五通组风暴沉积与三脊波痕

被引:7
作者
吕洪波
夏邦栋
涂涛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关键词
苏南; 五通组; 风暴沉积; 滨海相; 三脊波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苏南五通组风暴沉积,以无锡、江阴一带为最,发育在滨海带,为近源风暴沉积。风暴层面上发育一种特殊的大波痕,作者称其为三脊波痕(tri-ridge ripple marks)。这种波痕为风暴旋涡流在水底相互干涉的结果,应视为风暴沉积的重要标志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284 / 292+359 +35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扬子地区古生代盆地构造格架和油气关系的若干初步认识 [J].
张渝昌 ;
秦德瑜 ;
丁道桂 ;
陆国新 ;
单翔麟 ;
徐旭辉 .
石油实验地质, 1989, (03) :205-218
[2]   古风暴沉积的化石标志 [J].
柳祖汉 .
沉积学报, 1988, (02) :118-122+137
[3]   试论安徽巢县五通组沉积相 [J].
赵徵林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88, (01) :40-45+117
[4]   下扬子地区晚古生代含油气盆地原型 [J].
丁道桂 ;
李萍 ;
吕俊祥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1987, (03) :272-282
[5]   黔西南中三叠世陆棚—斜坡沉积特征 [J].
刘宝珺 ;
张锦泉 ;
叶红专 .
沉积学报, 1987, (02) :1-15+145
[6]   现代滨岸风暴沉积——以舟山普陀岛、朱家尖岛为例 [J].
张国栋 ;
王益友 ;
朱静昌 ;
颜建平 .
沉积学报, 1987, (02) :17-28+146
[7]   乌鲁木齐祁家沟剖面中上石炭统风暴岩沉积特征 [J].
翟晓先 .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1987, (01) :45-54
[8]   苏、皖地区晚泥盆世五通组海侵及其沉积环境讨论 [J].
张国栋 ;
朱静昌 ;
王益友 ;
张盛隆 .
地质论评, 1987, (01) :69-77+109
[9]   苏南皖东五通群观山组的近岸风暴沉积与湖道沉积 [J].
吴贤涛 ;
胡斌 ;
王观忠 ;
张国成 ;
诸葛致祥 ;
穆日孔 ;
钱清 .
石油实验地质, 1986, (04) :351-361
[10]   四川兴文四龙下二叠统碳酸盐风暴岩 [J].
刘宝珺 ;
张继庆 ;
许效松 .
地质学报, 1986, (01) :55-6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