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的技术呈现、社会建构与治理转向

被引:14
作者
陈阿江
机构
[1] 河海大学江苏高校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培育点长三角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社会学系
关键词
环境问题; 技术呈现; 社会建构; “民标”; 环境治理转向;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32 [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083002 ;
摘要
现有建构主义视角的环境问题研究,超然于环境问题的物质状态与环境治理。有必要区分环境问题的物质状态、技术呈现及社会关注;技术呈现与社会关注既有关联又相对分离。环境治理实践中"去问题化"策略,旨在解决社会显现度较高的环境问题,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也存在着环境风险与社会风险。"民标"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突显了环境治理的社会特征,即从单向度重视国家和技术到多向度重视国家—社会、技术测量—民众感受。
引用
收藏
页码:53 / 6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苏鲁联手清查小淀粉跨界污染[N]. 颜旻,邱少军. &nbsp连云港日报. 2009 (A02)
[2]   跨流域环境污染联合处置机制初探——以苏鲁边界环保联席治污为例 [J].
刘传松 .
北方环境, 2011, 23 (05) :24-25+35
[3]  
EnvironmentalSociology:ASocialConstructionistPerspective. JohnHnnigan. . 1995
[4]  
EnvironmentandSociety:TheEnduringConflict. Schnaiberg,A,K.A.Gould. . 1994
[5]  
The Treadmill of Production:Injustice and Unsustainability in the Global Economy. Gould,K.A,D.N.Pellow,A.Schnaiberg. . 2008
[7]  
辞海[M].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夏征农, 2009
[8]   论隐形环境问题——对LY纸业公司的个案调查 [J].
崔凤 ;
秦佳荔 .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14 (04) :43-49+94
[9]  
常州:既重“国标”又重“民标”[N]. 匡启键. &nbsp新华日报. 2006 (B02)
[10]   环境质量与公众认知比较:自民生指数观察 [J].
苏杨 ;
席凯悦 .
改革, 2014, (09) :9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