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兰叶片离体培养胚状体的发生及组织学观察

被引:37
作者
崔广荣 [1 ]
侯喜林 [1 ]
张子学 [2 ]
张从宇 [2 ]
胡能兵 [2 ]
刘跃成 [2 ]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2] 安徽科技学院植物科学系
基金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蝴蝶兰; 叶片; 胚状体; 组织培养; 组织学观察; 原球茎;
D O I
10.16420/j.issn.0513-353x.2007.02.032
中图分类号
S682.31 [兰科植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蝴蝶兰试管苗幼叶为外植体,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不同浓度6-苄基腺嘌呤(6-BA)、腺嘌呤硫酸盐(Ad)、萘乙酸(NAA)及其组合对胚状体发生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蔗糖浓度及椰汁添加量对胚状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胞分裂素6-BA对胚状体的诱导效果较Ad好,NAA与二者配合使用可提高胚状体的发生率,其最佳浓度组合为6-BA4.0mg/L+Ad2.0~4.0mg/L+NAA1.0~2.0mg/L。蔗糖20~40g/L+椰汁200mL/L有利于胚状体的形成。组织学观察表明,胚状体起源于叶片气孔附近的上表皮细胞或上表皮下方的叶肉组织细胞,为单细胞起源,其发育过程与一般植物胚状体发生发育特征相似,最终发育成为类原球茎。
引用
收藏
页码:431 / 43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蝴蝶兰快速繁殖研究进展 [J].
魏琪 ;
李凤兰 ;
胡国富 ;
胡宝忠 .
园艺学报, 2006, (04) :915-920
[2]   蝴蝶兰组织培养中的褐化控制研究 [J].
刘真华 ;
葛红 ;
郭绍霞 ;
刘洪涛 ;
曹灿景 ;
周玉杰 ;
李秋香 .
园艺学报, 2005, (04) :732-734
[3]   文心兰试管苗丛生芽高效增殖体系的建立 [J].
崔广荣 ;
刘士勋 ;
何玉华 ;
刘云兵 ;
谷业理 .
西北植物学报, 2005, (03) :562-567
[4]   文心兰茎尖组织培养的研究 [J].
崔广荣 ;
刘士勋 ;
刘敏 ;
王青云 ;
何玉华 ;
张宁 .
种子, 2004, (12) :16-19+23
[5]   培养基和添加物对蝴蝶兰原球茎分化幼苗的影响 [J].
何松林 ;
王献 ;
鲁琳 ;
刘保国 ;
任凝辉 ;
杨秋生 .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3, (05) :11-13
[6]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蝴蝶兰快速繁殖的影响 [J].
秦凡 ;
周吉源 .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3, (05) :452-456
[7]   蝴蝶兰花梗节间段培养繁殖的初步研究 [J].
鲁雪华 ;
郭文杰 ;
徐立晖 ;
林新华 .
园艺学报, 2002, (05) :491-492
[8]  
洋兰[M].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陈璋,蔡幼华编著, 2000
[9]   Direct somatic embryogenesis and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leaf explants of Phalaenopsis amabilis [J].
Chen, JT ;
Chang, WC .
BIOLOGIA PLANTARUM, 2006, 50 (02) :169-173
[10]  
Callus induction and somatic embryogenesis of Phalaenopsis[J] . Y. Ishii,T. Takamura,M. Goi,M. Tanaka.Plant Cell Reports . 1998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