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ISSR标记研究野大豆居群内遗传变异及其取样策略(英文)

被引:33
作者
金燕
张文驹
傅大煦
卢宝荣
机构
[1] 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教育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上海,教育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上海,教育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上海,教育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上海
关键词
野大豆; 遗传多样性; 分子标记; 居群结构; 取样策略;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5.1 [大豆];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为了有效地保护野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并制定合理的居群取样策略,对上海江湾机场的一个天然野大豆居群进行了100个单株(个体)的随机取样,并用ISSR分子标记对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筛选出的15条ISSR引物在这个居群中检测到较高的遗传变异,样本内个体间的相似系数变化在0.17~0.89之间。居群内平均每个位点的平均预期杂合度(He)为0.1714,香农指数(I)为0.2714。PCA分析显示,江湾野大豆居群内的遗传变异不是呈均匀分布,而是呈丛状分布。该野大豆居群遗传多样性和样本内个体数量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在个体数少于40的情况下,遗传多样性随个体数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当样本中的个体数大于40时,遗传多样性的增加减慢并很快趋于饱和。研究表明:对野大豆居群进行异地保护时,对各居群的采样植株数不应当低于35~45;在居群内采样时,所采集的个体之间最好相隔一定的空间距离。
引用
收藏
页码:995 / 100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北京地区野生大豆种群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评价 [J].
严茂粉 ;
李向华 ;
王克晶 .
植物生态学报, 2008, (04) :938-950
[2]   野生大豆的利用及在五河县的资源保护问题 [J].
潘兆婺 ;
丁雷 ;
王敏 ;
马骥 .
安徽农学通报, 2000, (04) :26-27
[3]   野生大豆种子雨的研究 [J].
李军 ;
郑师章 ;
钱吉 ;
任文伟 ;
叶培宏 .
应用生态学报, 1997, (04) :372-376
[4]   同工酶水平上野生大豆种群内分化的研究 [J].
李军 ;
陶芸 ;
郑师章 ;
周纪纶 .
植物学报, 1995, (09) :669-676
[5]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Grain Amaranths and Their Wild Relatives ( Amaranthus;Amaranthaceae) Using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nd Double-Primer Fluorescent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Markers[J] . Fangxiu Xu,Mei Sun.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 2001 (3)
[6]   Relationships within and among species of the holoparasitic genus Hyobanche (Orobanchaceae) inferred from ISSR banding patterns and nucleotide sequences [J].
Wolfe, AD ;
Randle, CP .
SYSTEMATIC BOTANY, 2001, 26 (01) :120-130
[7]  
Genome fingerprinting by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anchor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mplification. Zietkiewicz,E,Rafalski,A,Labuda,D. Genomics .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