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群体事件的主要特征和研究框架

被引:21
作者
隋岩 [1 ]
苗伟山 [2 ]
机构
[1]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
[2]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关键词
网络群体事件; 概念; 公共性; 显著性; 互动性; 极化; 组织行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31.43 [公共秩序管理];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030603 ; 0838 ; 050302 ;
摘要
本文基于十多年的研究和案例,对中国网络群体事件进行了系统的学术梳理。文章首先总结了中国网络群体事件的五种概念取向(行政管理、媒介构建、舆论场域、公共领域和集体行动),接着指出其主体是网民的情绪宣泄和价值表达,议题多为政治性官民冲突和社会性公共事件,且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了互联网显著性、互动性和极化的影响。最后本文提出分析网络群体事件的三对核心维度,认为网络群体事件的前提是从私人性转化为公共性,在发展过程中情感性和理性相互影响,事件的发展变化则由具体的组织行动决定。
引用
收藏
页码:26 / 3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50 条
[1]  
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治理研究.[D].曹芬.湖南师范大学.2012, 01
[2]  
身份认同与集体抗争的逻辑.[D].陶凌云.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05
[3]  
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M].喻国明; 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4]  
表达的力量.[M].曾繁旭; 著.上海三联书店.2012,
[5]  
群体性事件.[M].曾庆香; 李蔚; 著.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
[6]  
理解公共政策.[M].(美) 戴伊;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赵鼎新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  
群体性突发事件与舆情.[M].陈月生主编;.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9]  
网络共和国.[M].(美)凯斯·桑斯坦(CassSunstein)著;黄维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0]  
乌合之众.[M].(法)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LeBon)著;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