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部五省雷暴日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24
作者
王学良 [1 ]
余田野 [1 ]
朱传林 [1 ]
杜良敏 [2 ]
刘学春 [1 ]
机构
[1] 湖北省防雷中心
[2]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
关键词
雷暴日; 时空分布; 小波分析; EOF分析; 中部五省;
D O I
10.13284/j.cnki.rddl.002313
中图分类号
P446 [雷暴];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为研究中部五省雷暴日时空分布特征,利用1961―2010年中部五省85个气象台站雷暴日资料,采用小波分析和EOF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其雷暴日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中部五省初雷日期和终雷日期没有表现出提前或推迟的趋势,年平均雷暴日整体呈下降趋势,夏季雷暴日的减少是影响年雷暴日减少的主要原因。中部五省年平均雷暴日为41d,其中春季占全年雷暴日的30.3%,夏季占57.6%,秋季占8.5%,冬季占3.6%;五省平均初雷日期在3月1日或2日,从南至北初雷日期依次推迟,南北最大相差近3个月;终雷日期在10月4日或5日,终雷日期是南晚北早,南北最大相差近2个月;雷暴日月变化曲线呈双峰型,主峰在7月或8月,次峰在4月;通过小波分析,年平均雷暴日主要呈11a、17a和6a、4a左右的振荡周期;长江以北地区,20d<年平均雷暴日≤40d,属多雷暴地区;长江以南地区,年平均雷暴日>40d,属于高雷区或强雷区,其中赣南和湘南少部分地区年平均雷暴日>60d,属强雷区。根据EOF分析,将五省年平均雷暴日空间分布划分为:一致型、南北反相型、梅雨型和局地型等4种类型。年平均雷暴日整体呈下降趋势的原因,可能与夏季风的强弱和大气环流突变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13 / 2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方法.[M].黄嘉佑编著;.气象出版社.2004,
[2]  
农业气象中的统计方法.[M].杨永岐 著.气象出版社.1983,
[3]   北京城区与郊区雷暴气候特征及其变化对比分析 [J].
孙溦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1, 16 (05) :649-656
[4]   重庆市雷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J].
李京校 ;
李家启 ;
肖稳安 ;
陈宏 ;
朱传林 ;
何慧根 .
热带地理, 2011, 31 (02) :171-177
[5]   内蒙古地区雷暴活动特征分析 [J].
刘晓东 ;
张其林 ;
冯旭宇 ;
巴特尔 ;
巩迪 .
自然灾害学报, 2010, 19 (02) :119-124
[6]   辽宁省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J].
孙丽 ;
于淑琴 ;
李岚 ;
唐亚平 ;
刘晓娜 ;
息涛 .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 26 (01) :59-62
[7]   江苏雷暴时空变化的气候特征分析 [J].
朱飙 ;
王振会 ;
李春华 ;
黄兴友 .
气象科学, 2009, 29 (06) :849-852
[8]   广西雷暴分布特征及灾害成因分析 [J].
覃卫坚 ;
寿绍文 ;
王咏青 ;
李艳兰 .
自然灾害学报, 2009, 18 (02) :131-138
[9]   中国雷电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 [J].
林建 ;
曲晓波 .
气象, 2008, (11) :22-30+129
[10]   贵州西部雷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 [J].
主毅 ;
张润琼 ;
赵群剑 ;
万汉芸 ;
刘莉娟 ;
陈世平 .
热带地理, 2008, (05) :411-413+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