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小麦品种农艺性状演变及今后育种方向

被引:32
作者
雷振生,林作楫
不详
机构
[1] 不详
[2]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3] 不详
关键词
冬小麦;品种演变;育种方向;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0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研究了建国以来河南省小麦历次品种更换中产量及有关农艺性状的演变。结果表明:随着品种的不断更换,产量潜力递增,同时产量结构发生改变。早期品种穗数较多,而现代品种具有较高的穗粒数和千粒重。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均有所增加,但收获指数的增长幅度显著大于生物产量。随着品种演变,植株形态及其结构也发生变化,表现为株高显著降低,旗叶和倒二叶宽度增加,长宽比值缩小,旗叶夹角变小。同时,植株结构朝着增大株高构成指数方向演变。该地区今后的育种方向应是在保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粒数。而增加每穗粒数则应主要从增加结实小穗数着手;同时应在较高生物量的基础上,在早代针对收获指数进行选择。另外,还提出了高产品种应具有的合理株型结构及其生理指标。
引用
收藏
页码:28 / 33
页数:6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