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3 条
黔西南白层超基性岩墙锆石SHRIMP 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研究
被引:42
作者:
陈懋弘
[1
,2
]
章伟
[2
]
杨宗喜
[2
]
陆刚
[3
]
侯可军
[1
]
刘建辉
[4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2] 中国地质大学
[3] 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
[4] 北京离子探针中心
来源: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超基性岩;
白层;
黔西南;
D O I:
10.16111/j.0258-7106.2009.03.001
中图分类号:
P597.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文章对黔西南白层地区出露的燕山期超基性岩墙进行了单颗粒锆石SHRIMP 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研究,获得A、B两组不同的锆石年龄。A组锆石呈不规则粒状,具不完整的宽大条带,12颗锆石的SHRIMP U-Pb年龄加权平均值为(84±1)Ma,代表了超基性岩墙的侵位年龄;锆石Hf原位分析表明,176Hf/177Hf从0.282561到0.282719,εHf(84Ma)平均为-3.61,表明岩浆源区主要以富集地幔为主,并受到部分地壳物质的混染。B组锆石晶形完整,具典型的中酸性岩浆型振荡环带,3颗锆石的SHRIMP U-Pb模式年龄为409~450Ma。176Hf/177Hf从0.282379到0.282440,εHf(t)平均为-3.77,均低于A组锆石,属于捕获锆石。据此认为84Ma左右由于华南岩石圈伸展,软流圈地幔上涌,导致岩石圈富集地幔部分熔融,熔体上升过程中与409~450Ma左右形成的少量地壳岩石发生混染,随后快速侵位冷凝而形成基性-超基性岩墙。白层地区84Ma的超基性岩浆活动是整个华南西部燕山晚期(80~90Ma)岩浆活动的一部分。右江褶皱带周缘的燕山晚期岩浆活动主要与大规模的Sn、W、Ag、Cu、Pb、Zn等矿床有关,但右江褶皱带内部的燕山晚期岩浆活动是否与以卡林型金矿为代表的低温热液矿床有成因上的联系,尚需更多矿床年代学资料的证实。
引用
收藏
页码:240 / 250
页数:11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