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5 条
近50年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平衡线高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17
作者:

董志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秦大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任贾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李开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李忠勤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来源: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天山;
1号冰川;
平衡线高度;
气候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1 [气候的形成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冰川平衡线高度是反映气候变化最直接的参数之一.基于1959~2008年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平衡线高度观测资料和河源区气候变化资料,建立了过去50年冰川平衡线高度与夏季气温以及降水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模型,并揭示出暖季气温是该冰川平衡线高度变化的主导气候因素.1号冰川平衡线高度在1959~2008年时期呈上升总趋势,并在2008年达到最高值(海拔4168m),接近该冰川的顶部.近50年来该冰川平衡线高度上升了约108m.对1号冰川平衡线高度的气候敏感性研究表明,如果暖季(5~8月)气温升高(降低)1℃,那么冰川平衡线高度将上升(下降)约61.7m;如果年降水量增加(减少)10%,那么冰川平衡线高度将下降(上升)约13.1m.如果河源区气候保持过去50年的平均升温趋势(斜率为0.019℃/a),平衡线将以2.16m/a的速率继续升高;如以2000~2008年的速率升温(斜率为0.059℃/a),平衡线高度将以6.5m/a的速度上升直至达到稳定态.冰川平衡线的升高,使得积累区面积比率减小,而消融区面积比率增加,将对气候变暖背景下冰川的进一步消融产生重要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825 / 83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 [1] 天山1号冰川成冰带和积雪特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科学通报, 2011, (19) : 1583 - 1583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丁永建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候系统研究所叶柏生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候系统研究所韩添丁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候系统研究所
- [2]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J]. 冰川冻土, 2011, 33 (03) : 606 - 611焦克勤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研究站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叶柏生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韩添丁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井哲帆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
- [3] 中国冰冻圈变化对海平面上升潜在贡献的初步估计[J]. 科学通报, 2011, (14) : 1084 - 1087任贾文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叶柏生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丁永建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时银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4] 近50年来祁连山七一冰川平衡线高度变化研究[J]. 科学通报 , 2010, (32) : 3107 - 3115王宁练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不详贺建桥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不详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蒋熹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不详井哲帆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不详
- [5] 雅鲁藏布江流域冰川分布和物质平衡特征及其对湖泊的影响[J]. 科学通报 , 2010, (18) : 1750 - 1756姚檀栋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不详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不详李治国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不详 不详 不详杨威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不详 不详郭学军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不详 不详朱立平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不详 不详康世昌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不详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不详吴艳红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不详余武生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不详 不详
- [6] 冰川消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J]. 冰川冻土, 2007, (03) : 333 - 342李忠勤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山冰川站沈永平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山冰川站王飞腾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山冰川站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董志文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山冰川站王文彬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山冰川站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
- [7]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物质平衡特征[J].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03) : 298 - 303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刘时银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焦克勤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8] 过去44年乌鲁木齐河源一号冰川物质平衡结果及其过程研究[J]. 干旱区地理, 2005, (01) : 76 - 80杨惠安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李忠勤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叶佰生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焦克勤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井哲帆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赵中平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
- [9] 高亚洲冰川的近期退缩及其对西北水资源的影响[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6) : 535 - 543姚檀栋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刘时银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蒲健辰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鲁安新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 [10] 山地冰川物质平衡线与气候[J]. 地理科学进展, 2004, (03) : 43 - 49鞠远江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刘耕年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张晓咏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傅海荣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魏遐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崔之久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