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 ,在油气的二次运移过程中 ,由于孔隙结构的变化 ,当连续油 (气 )相后端曲率半径大于前端时毛细管力是油气运移的阻力 ,而当连续油 (气 )相后端曲率半径小于前端时毛细管力是油气运移的动力 ;毛细管力总是趋向于使非润湿相占据较大的孔隙空间。在浮力、水动力和毛细管力的共同作用下 ,油 (气 )呈间歇性运动 ,这在物理模拟实验中已得到证实。实际上 ,在毛细管中存在着3种毛细管力。第一、二种方向与毛细管延伸方向平行 ,第三种垂直于毛细管管壁并指向非润湿相 ;第三种毛细管力主要起增大非润湿相与孔喉壁之间的摩擦阻力的作用 ,在孔喉较粗的介质 (如储集层 )中该类毛细管力常常被忽略。油气要发生运移 ,则沿前进方向上的动力必须超过该方向上的毛细管阻力和摩擦阻力。现在有一种观点 ,认为在油气从烃源岩向储层的初次运移过程中 ,毛细管力是重要的动力 ,因而在水润湿的条件下 ,油、气相会在毛细管力作用下自动地由小孔隙和细喉道向较大、较粗的孔隙和喉道内运动。本文从毛细管现象的本质入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 ,发现烃源岩和运载层中不同种类的毛细管力的作用有很大区别 :在运载层中 ,因为孔隙喉道较粗 ,第一、二类毛细管力起主要作用 ,第三类毛细管力的作用常常被忽略 ;而在烃源岩中 ,由于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