绰墩山遗址古水稻土的一些微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10
作者
申卫收
尹睿
林先贵
褚海燕
胡正义
曹志洪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古水稻土; 产甲烷古菌; 嵌套式PCR; DGGE;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4.3 [土壤微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江苏绰墩山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在剖面不同深度埋藏的距今约6 500 a的史前古水稻田土层(100200 cm)和距今约3 320 a的商周时期的古水稻田土层(42100 cm)。本研究为了解古水稻土的生物学性状及其与现代水稻土的差别,以土壤剖面P-01(包含史前古水稻土和商周时期古水稻土)与P-03(仅含商周时期古水稻土)为对象,利用土壤厌氧培养、Biolog分析和广古生菌界16S rDNA的V3区的PCR-DGGE分析,初步研究了不同土层厌氧微生物多样性、产甲烷潜势以及产甲烷古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史前古水稻土仍有较多厌氧微生物存活,可达7.0×105cfu g-1干土,并且其单一碳源利用能力和多样性也显著高于其湖相沉积母质和相同时期的非水稻土(黄土母质)。与现代水稻土相比,古水稻土仅存留了很微弱的产甲烷潜势。但史前古水稻土比同期非水稻土和商周时期古水稻土的产甲烷潜势较高。PCR-DGGE结果显示,水稻土层都有其区别于非水稻土层的产甲烷古菌群落结构,而现代水稻土、商周时期古水稻土和史前古水稻土也各有不同的优势产甲烷古菌种群,不同时期的水稻耕作方式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814 / 82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重金属复合污染农田土壤DNA的快速提取及其PCR-DGGE分析 [J].
滕应 ;
骆永明 ;
赵祥伟 ;
李振高 ;
宋静 ;
吴龙华 .
土壤学报, 2004, (03) :343-347
[2]   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水稻田与稻作农业的起源 [J].
丁金龙 .
东南文化, 2004, (02) :19-23
[3]   不同水稻土甲烷氧化菌和产甲烷菌数量与甲烷排放量之间相关性的研究 [J].
陈中云 ;
闵航 ;
陈美慈 ;
赵宇华 .
生态学报, 2001, (09) :1498-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