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小麦主要性状的遗传模型分析

被引:10
作者
蒲定福
袁代斌
蒙大庆
李之凡
胥岚
机构
[1] 四川省绵阳市农科所
[2] 四川省绵阳市农科所 绵阳
[3] 绵阳
关键词
高产小麦; 数量性状; 增广NCII; 遗传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选用 1 9个高产小麦品种 ,形成 1 0 9+1 9增广 NCII设计 ,对 1 8个数量性状进行遗传研究。结果表明 ,一节高比、二节高比符合加性效应模型 ,三节高比和退化小穗数符合加性—显性效应模型 ,株粒重、株穗数、单穗重、单株生物产量、千粒重、穗粒数、有效小穗数、穗长、株高、穗颈长、穗下一节长、穗下二节长、穗下三节长、颈高比等 1 4个性状不符合加性—显性效应模型 ,还存在其它效应。对三节高比和退化小穗数二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结果表明 :二性状雌、雄亲的遗传变异主要是加性效应 ,平均显性度为程度不同的部分显性 ;二性状增、减效等位基因频率在雌亲组中和雄亲组中 ,平均来说都不相等 ;二性状在雄亲组中显性等位基因占优势 ,在雌亲组中显、隐性等位基因频率大致相等 ,穗下三节高比的提高和退化小穗数的减少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且均为部分显性。
引用
收藏
页码:41 / 44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小麦主要性状的遗传模型分析 [J].
范平 ;
詹克慧 ;
孙建英 ;
王淑凤 ;
赵国山 .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9, (03) :231-234
[2]   普通小麦穗部性状的配合力与遗传模型分析 [J].
王瑞,宁锟,王怡,杜连盟 .
西北农业学报, 1996, (01) :1-5
[3]   增广NCⅡ设计的模型检验和参数估计 [J].
毛盛贤,刘来福,晋晓春 .
遗传学报, 1994, (04) :313-320
[4]   冬小麦农艺性状遗传模型、选择适宜世代及育种潜力预测探讨 [J].
任根深 ;
吴景科 ;
刘万成 ;
雒杼 .
甘肃农业科技, 1993, (07) :7-10
[5]   冬小麦主要亲本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J].
白云凤 ;
李希陵 ;
孙翊燕 ;
李关健 ;
刘存尧 .
山西农业科学, 1992, (04) :5-8
[6]   增广NC Ⅱ设计和遗传模型测验 [J].
莫惠栋 ;
李志民 .
作物学报, 1991, (01) :1-9
[7]   冬小麦数量性状的遗传模式 [J].
毛盛贤 ;
冯新芹 .
遗传, 1988, (01) :6-8+3
[8]   应用于遗传研究的多元变异指数 [J].
盖钧镒 ;
Kenneth J.Koehler ;
ReidG.Palmer ;
WalterR.Fehr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84, (03) :1-14
[9]  
中国小麦学[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金善宝主编,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