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物动态源解析方法综述与应用展望

被引:20
作者
高健 [1 ,2 ]
李慧 [1 ,2 ]
史国良 [3 ]
丁爱军 [4 ]
游志强 [1 ,2 ,5 ]
张岳翀 [1 ,2 ]
王涵 [1 ,2 ]
柴发合 [1 ,2 ]
王淑兰 [1 ,2 ]
机构
[1]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江苏省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3]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4]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5]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动态源解析; 方法; 应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颗粒物源解析技术是分析排放源与环境受体间关系的重要方法,也是颗粒物污染控制决策及控制措施评估的重要支撑工具.随着城市和区域空气质量长期持续改善和短期重污染过程应急双向需求的提出,颗粒物源解析技术也在经典方法的基础上逐渐改进,向在线高时间分辨率和复合源解析的方向发展.而颗粒物动态源解析是针对大气污染过程中颗粒物来源进行多时间分辨率动态解析的一种新方法.本文简要总结了实现颗粒物源解析动态化的主要技术途径;针对基于颗粒物化学成分在线观测、基于大气物理模型、空气质量模型等方法的颗粒物动态源解析技术路线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各种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根据目前的研究和管理需求,结合颗粒物动态源解析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方法、模型研究和应用方向.
引用
收藏
页码:3002 / 3021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94 条
[1]  
PM2.5源解析方法的比较与评述[J]. 张延君,郑玫,蔡靖,闫才青,胡泳涛,RUSSELL Armistead G.,王雪松,王书肖,张远航.科学通报. 2015(02)
[2]  
Phot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source of pollutants during continuous pollution episodes in Beijing, October, 2011[J]. Jian Gao,Yuechong Zhang,Meng Zhang,Jingqiao Zhang,Shulan Wang,Jun Tao,Han Wang,Datong Luo,Fahe Chai,Chun Ren.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4(01)
[3]  
中国PM2.5来源解析方法综述[J]. 郑玫,张延君,闫才青,朱先磊,James J.Schauer,张远航.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6)
[4]   珠江三角洲大气灰霾导致能见度下降问题研究 [J].
吴兑 ;
毕雪岩 ;
邓雪娇 ;
李菲 ;
谭浩波 ;
廖国莲 ;
黄健 .
气象学报, 2006, (04) :510-517+538
[5]   大气颗粒物二重源解析技术原理与应用 [J].
冯银厂 ;
白志鹏 ;
朱坦 .
环境科学, 2002, (S1) :106-108
[6]   受体模型在大气颗粒物源解析中的应用和进展 [J].
戴树桂,朱坦,白志鹏 .
中国环境科学, 1995, (04) :252-257
[7]  
运用单颗粒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对城市大气气溶胶混合状态的研究[D]. 杨帆.复旦大学. 2010
[8]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复合受体模型的研究和应用[D]. 史国良.南开大学. 2010
[9]  
邯郸市霾污染来源的模拟研究[D]. 程丹丹.河北工程大学. 2013
[10]  
武汉市大气PM10浓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岳辉.华中农业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