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论、语用学和法律事实的合理性标准

被引:48
作者
李力
韩德明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2] 江苏警官学院
关键词
法律事实; 制度性事实; 解释论; 语用学; 交往合理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0-055 [法律语言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法律事实是人们在诉讼过程中对客体事实的认识结果 ,这一认识开始于个别主体对客体事实的经验和感受。当经验者用言语方式表达其对客体事实的经验和感受时 ,客体事实便转换成语言流传物。诉讼过程就是各方主体以言语方式表达事实主张 ,以寻求主体间的共同理解和解释 ,从而建构法律事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制度性语境和规则成为主体间对话和评价的依据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共识便成为法律事实合理性的来源。真实性是法律事实形成的条件 ,而共识性应是法律事实的合理性标准。这就要求诉讼制度能够体现交往合理性 ,并要求诉讼程序尽可能保障交往合理性的兑现 ,以期有效地达至共识性真理标准。
引用
收藏
页码:3 / 23
页数:21
相关论文
共 33 条
[1]   证据法若干基本问题的法哲学分析 [J].
江伟 ;
吴泽勇 .
中国法学, 2002, (01) :24-38
[2]   事实探知:绝对化倾向及其消解——对一种民事审判理念的自省 [J].
张卫平 .
法学研究, 2001, (04) :70-79
[3]   事实之为诠释学法学的对象 [J].
谢晖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1, (04) :46-57
[4]   合理性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 [J].
欧阳康 .
中国社会科学, 2001, (04) :16-25+203
[5]   论诉讼证明的相对性 [J].
卞建林 ;
郭志媛 .
中国法学, 2001, (02) :168-177
[6]   刑事证据制度与认识论——兼与误区论、法律真实论、相对真实论商榷 [J].
陈光中 ;
陈海光 ;
魏晓娜 .
中国法学, 2001, (01) :38-53
[8]   纠缠于事实与法律之中 [J].
苏力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0, (03) :3-24
[9]   民事诉讼基本模式:转换与选择之根据 [J].
张卫平 .
现代法学, 1996, (06) :4-30
[10]  
超级说客[M]. 青海人民出版社 , 林正编著,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