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化”逻辑:弱势群体抗争行动的一种解释

被引:4
作者
韦长伟
机构
[1] 南开大学
关键词
“问题化”; 政策议程; 社会问题; 弱势群体; 地方政府;
D O I
10.13553/j.cnki.llygg.2011.05.021
中图分类号
C913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
学科分类号
030301 ; 1204 ;
摘要
社会问题要经过公共权力系统的选择和过滤机制才能进入政策议程。基于此,"问题化"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弱势群体推动问题解决的一种重要逻辑,即只有发生足够大的影响,具体问题才有可能进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在实际行动中,弱势群体综合运用了说、闹、缠三种技术,并且采取了形成众势和借助形势的策略。利益受损、中央政策、地方政府的面子、人多势众以及其他敏感性问题是弱势群体选择这种逻辑的筹码。传统文化遗留的青天情结、社会问题的非制度化处理产生的示范效应、弱势群体自身的不足以及既有社会管理制度的缺陷是促成"问题化"的直接动因。剖析"问题化"逻辑,对于建立制度化的问题解决机制、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97 / 100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当代中国社会二阶冲突的特点、原因及应对策略 [J].
常健 ;
韦长伟 .
河北学刊, 2011, 31 (03) :116-120
[2]   土地财政根源:“竞争冲动”还是“无奈之举”?——来自中国地市的经验证据 [J].
卢洪友 ;
袁光平 ;
陈思霞 ;
卢盛峰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1, (01) :88-98
[3]   依势博弈:基层社会维权行为的新解释框架 [J].
董海军 .
社会, 2010, 30 (05) :96-120
[4]   行动的选择与制度的逻辑——对“闹大”现象的理论分析 [J].
韩志明 .
中国行政管理, 2010, (05) :110-113
[5]   当代中国政策议程创建模式嬗变分析 [J].
刘伟 ;
黄健荣 .
公共管理学报, 2008, (03) :30-40+122
[6]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 [J].
王绍光 .
中国社会科学, 2006, (05) :86-99+207
[7]   利益博弈 [J].
张冉燃 ;
沈翀 .
瞭望新闻周刊, 2004, (19) :25-28
[8]   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探析 [J].
艾医卫 ;
彭福清 .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1, (04) :30-33
[9]   试论社会问题的主观性和建构性 [J].
阎志刚 .
社会科学研究, 1997, (04) :68-73
[10]  
抗争性政治[M]. 人民出版社 , 于建嵘,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