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的研究动态

被引:14
作者
靳瑾
高建华
机构
[1] 广州市南方医院整形外科
关键词
瘢痕疙瘩; 发病机制; 综述文献;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622 [整形手术学];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10 ;
摘要
目的:总结瘢痕疙瘩在分子遗传学和生物化学方面的发病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80-01/2006-10相关瘢痕疙瘩发病机制方面的文献,检索词“keloids”,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1980-01/2006-10相关瘢痕疙瘩发病机制方面的文献,检索词“瘢痕疙瘩”,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与瘢痕疙瘩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排除标准:相关的综述文献。资料提炼:共检索到681篇关于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的文献,最终纳入33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资料综合:瘢痕疙瘩有着过度生长、侵犯邻近组织、手术切除后极易复发、治疗效果不佳等特点,成为当今医学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瘢痕疙瘩发病机制迄今未明,本文从遗传机制、成纤维细胞功能、生物活性因子和胶原代谢等方面综述了近几年来对瘢痕疙瘩病因研究的最新进展,发现利用基因检测技术成为探求病因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发展趋势,也为未来基因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室依据。结论:越来越多的研究在瘢痕疙瘩相关致病基因位点的定位和克隆方面展开,这不但能够查找出发病原因,还可以为易感人群的早期预防提供方向,为瘢痕疙瘩的基因治疗奠定一定的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1953 / 1956+1973 +197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携带Fas基因重组腺病毒治疗瘢痕疙瘩的体外研究 [J].
鲁峰 ;
高建华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5, (01) :35-38
[2]   瘢痕疙瘩p53基因突变高发区基因结构的研究 [J].
刘永波 ;
高建华 ;
段红杰 ;
刘晓军 .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03, (04) :17-19
[3]   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P53基因突变检测 [J].
段红杰 ;
高建华 ;
沈光裕 .
中国临床康复, 2002, (22) :3358-3359
[4]   转化生长因子β、癌基因c-myc和c-fos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 [J].
毋巨龙 ;
李荟元 ;
李世荣 .
中国临床康复, 2002, (08) :1130-1131+1233
[5]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 [J].
商庆新 ;
袁荣 ;
王炜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0, (05) :278-282
[6]   瘢痕疙瘩Fas基因突变的银染PCR-SSCP检测 [J].
鲁峰 ;
高建华 ;
刘永波 ;
黎小间 .
解放军医学杂志, 1999, (05) :358-360
[7]   瘢痕疙瘩四家系遗传学分析 [J].
宋文刚 ;
宋光江 ;
李桂信 .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1992, (02) :109-110
[8]  
Keloids and hypertrophic scars of Caucasians show distinctive morphologic and immunophenotypic profiles[J] . Marco Santucci,Lorenzo Borgognoni,Umberto M. Reali,Giulio Gabbiani.Virchows Archiv . 200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