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PM2.5水溶性有机物污染特征

被引:12
作者
余学春
贺克斌
马永亮
段凤魁
杨复沫
机构
[1]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关键词
PM2.5; WSOC; 硫酸盐; OC/EC; 乙二酸;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用离子色谱技术对北京市2001~2002年大气PM2.5中7种水溶性有机物(WSOC)(甲酸、乙酸、甲磺酸、乙二酸、丙二酸、丁二酸、戊二酸)及12种无机离子(F-、Cl-、NO2-、NO3-、SO32-、SO42-、PO43-、Na+、NH4+、K+、Mg2+、Ca2+)的污染水平进行了同步测定.结果表明,SO42-、NO3-及NH4+为PM2.5中主要的水溶性物种,分别占PM2.5质量的10.6%、7.4%和5.7%;7种WSOC的浓度为0.011~0.118靏/m3,占PM2.5质量浓度的0.01%0.1%,其中浓度最高的为乙二酸,其次为乙酸、丙二酸、丁二酸等;对PM2.5各化学组分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的分析表明,PM2.5及OC的高浓度污染均出现在冬季采暖期,而WSOC则出现在夏季;对乙二酸与其他各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乙二酸与SO42-、K+、NH4+、NO3-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r=0.83,0.57,0.49,0.33),而与Cl-、Na+、Mg2+、Ca2+、EC、OC相关性较差(r=0.24, 0.22,0.12,0.05,0.13,0.10).由乙二酸季节变化特征及与其他物种相关性等特征初步推断,北京市PM2.5二元羧酸的主要来源为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二次污染物,而非来源于机动车、海盐或土壤的一次排放.
引用
收藏
页码:54 / 5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北京PM2.5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与PM10、TSP的关系[J]. 杨复沫,贺克斌,马永亮,张强,余学春.中国环境科学. 2002(06)
[2]  
Water-soluble organics in atmospheric particles: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application of thermodynamics to identify candidate compounds[J] . Pradeep Saxena,Lynn M. Hildemann.Journal of Atmospheric Chemistry . 199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