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桡足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

被引:80
作者
王荣
张鸿雁
王克
左涛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桡足类; 海洋生态系统; 渤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178.5 [水体环境分布];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依据渤海周年的中型浮游动物网样品 ,研究了小型桡足类的优势种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parvus)、强额拟哲水蚤 (Paracalanuscrassirostris)和双刺纺锤水蚤 (Acartiabifilosa)生物量的季节变动、分布和年产量 ,并与渤海大型桡足类的优势种中华哲水蚤 (Calanussinicus)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三种小型桡足类成体的年产量分别为 2 4 .89、1 0 .83和 1 9.5 4mgC/(m3·a) ,中华哲水蚤的年产量为 1 8.30mgC/(m3·a)。小型桡足类主要分布在近岸 ,特别是渤海湾和莱州湾 ,这里正好是许多经济鱼类的产卵场和育幼场 ;而中华哲水蚤主要分布在中央水域。小型桡足类的高峰季节持续时间长 ,从 4月到 1 0月 ,覆盖了几乎所有仔稚鱼大量出现的月份 ;而中华哲水蚤高峰季节持续时间短 ,仅 6月和 7月。另外 ,在粒度上 ,小型桡足类的卵、无节幼体、桡足幼体和成体都比中华哲水蚤等大型桡足类小了一个数量级 (按体积计 ) ,特别适合作为仔稚鱼的饵料。因此认为 ,在近海生态系统中 ,小型桡足类较之大型桡足类起更为重要的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453 / 46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渤海晚春浮游植物粒度分级生物量与初级生产力[J]. 宁修仁,刘子琳,蔡昱明,刘诚刚.海洋科学集刊. 2002(00)
[2]  
莱州湾浮游植物粒径分级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及新生产力[J]. 蔡昱明,宁修仁,刘子琳,刘诚刚.海洋科学集刊. 2002(00)
[3]   山东半岛南部鱼产卵场鳀鱼仔、稚鱼摄食的研究 [J].
孟田湘 .
海洋水产研究, 2001, (02) :21-25
[4]   莱州湾夏季浮游桡足类的摄食研究 [J].
李超伦 ;
王荣 .
海洋与湖沼, 2000, (01) :15-22
[5]   胶州湾内纺锤水蚤休眠卵的研究 [J].
仲学锋 ;
肖贻昌 .
海洋科学, 1992, (05) :55-59
[6]   黄海主要桡足类的生物量 [J].
杨波 ;
徐汉光 .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1988, (Z1) :35-42
[7]   厦门港中华哲水蚤体长、体重和碳、氮、氢含量的季节变化 [J].
王雄进 ;
康洁生 ;
李松 .
台湾海峡, 1988, (02) :173-179
[8]   中华哲水蚤幼体的发育 [J].
李松 ;
方金钏 .
台湾海峡, 1983, (02) :110-118
[9]  
渤海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分布图集[M]. 青岛出版社 , 唐启升, 1997
[10]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production of the planktonic copepods in a eutrophic inlet of the Inland Sea of Japan. III. Paracalanus sp[J] . D. Liang,S. Uye.Marine Biology . 199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