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8月“巴蜀夜雨”过程的模拟和分析研究

被引:29
作者
卢萍 [1 ]
宇如聪 [2 ]
周天军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
[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LaSW
关键词
夜雨; 日变化; 四川盆地; 地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结合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AREM的数值试验和观测资料分析,对2003年8月川西地区的9次夜雨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环流背景下,川西地区特殊地形引起的沿坡地的辐合上升运动和下垫面提供给低层大气的热通量所导致的大气层结不稳定,对川西夜雨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白天,随着陆-气通量交换的增加,低层大气的温度和湿度逐步升高,并在午后达到极值。与此同时,低层偏南暖湿气流在盆地西部由于气旋性弯曲而形成的东北风在午后逐渐加强,这支气流在盆地西部被地形阻挡,产生爬升运动。辐合上升将低层高温高湿的大气向上输送,使得大气不稳定层结的厚度以及强度都增加;日落以后,低层大气的相对湿度随着气温的降低而增大,容易饱和而形成凝结,同时大气中积累了相当可观的对流有效位能,低层辐合抬升等因素容易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造成对流性夜雨天气。强烈的对流辐合运动需要周围大气的入流补偿,促使偏东风气流增强且向高空伸展,这令辐合抬升作用进一步增强。
引用
收藏
页码:371 / 38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高原东侧陡峭地形对一次盆地中尺度涡旋及暴雨的数值试验 [J].
何光碧 .
高原气象, 2006, (03) :430-441
[2]   青藏高原东侧陡峭地形对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影响 [J].
李川 ;
陈静 ;
何光碧 .
高原气象 , 2006, (03) :442-450
[3]   梅雨锋上三类暴雨特征的数值模拟比较研究 [J].
李鲲 ;
徐幼平 ;
宇如聪 ;
程锐 ;
不详 .
大气科学 , 2005, (02) :236-248
[4]   AREM及其对2003年汛期降水的模拟 [J].
宇如聪 ;
徐幼平 .
气象学报, 2004, (06) :715-724
[5]   1998年青藏高原东侧边界层风场与长江暴雨洪水的关系 [J].
李跃清 .
大气科学, 2000, (05) :641-648
[6]   青藏高原对邻近地区天气系统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J].
卿清涛 ;
钟晓平 ;
王春国 .
气象, 2000, (01) :19-24
[7]   “93.7.29”长江上游突发性特大暴雨过程研究 [J].
陈忠明 ;
刘富明 .
四川气象, 1999, (03) :1-5+11
[8]   地形效应影响数值预报结果的试验研究 [J].
周天军,钱永甫 .
大气科学 , 1996, (04)
[9]   有地形模式中气压梯度力误差扣除法 [J].
钱永甫,周天军 ;
不详 .
高原气象 , 1995, (01) :1-9
[10]   陡峭地形区气压梯度力的误差扣除法 [J].
钱永甫,周天军 .
热带气象学报, 1994, (04) :358-368